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

胡安宁

引用本文: 胡安宁.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J].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12-127. shu
Citation:  HU Anning. The Same Differential Order of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A Sociologic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mily-State Isomorph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2): 112-127. shu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简介: 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 中图分类号: C911

The Same Differential Order of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A Sociologic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mily-State Isomorph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 CLC number: C911

  • 摘要: 家国同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将家国同构中的“构”诠释为社会环境中的行动者围绕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对象所分别形成的稳定的差序认知结构。以信任为引,即在“家”的一端呈现出从自家人到外人的信任差序,在“国”的一端呈现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差序。这两种差序结构的相似性构成了家国同构的核心意涵。“家国同此差序”有其文化和制度基础,前者涉及传统的权威文化,后者涉及对政府具体行为评价的模糊认知。利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调查(CSCSS)的统计数据,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机制。
    1. [1]

      王丹利 . 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顺应、阻碍与变迁. 学术月刊, 2023, 55(3): 58-66.

    2. [2]

      程雪阳 . 从家国到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国”转型的历史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5): 107-118.

    3. [3]

      王宏图 . 家国叙事与个体精神叙事的叠合与断裂.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16-129.

    4. [4]

      郭亮 . 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5): 96-105.

    5. [5]

      褚潇白 .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学术月刊, 2021, 53(3): 146-159.

    6. [6]

      罗梁波 . 行政理性场景的演变格局:传统、现实与未来. 学术月刊, 2019, 51(5): 58-71.

    7. [7]

      陈国灿王涛 . 依海兴族:东南沿海传统海商家谱与海洋文化. 学术月刊, 2016, 48(01): 31-37.

    8. [8]

      陈平冯贤亮 . 从经济史到文化史:传统江南研究的若干问题述评. 学术月刊, 2020, 52(6): 148-161, 178.

    9. [9]

      . 传统意象的三种文化模式(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19, 51(2): 1-1.

    10. [10]

      赵晶 . 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定性的宋代维度—— 反思日本的《名公书判清明集》研究. 学术月刊, 2018, 50(9): 149-161.

    11. [11]

      刘金海 . 国家成长的要素、机制与格局. 学术月刊, 2020, 52(9): 74-83.

    12. [12]

      冯建勇 . 边疆的“地方”格局与“世界”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66-175.

    13. [13]

      朱勇 . “官法同构”:中国古代的大国治理之路. 学术月刊, 2019, 51(11): 95-104.

    14. [14]

      肖瑛,郭琦,符佳佳,王东晖 . 家与社会治理:价值、方法、对象和主体. 学术月刊, 2023, 55(7): 115-127.

    15. [15]

      罗长远刘子琦 . 经济增速放缓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吗. 学术月刊, 2022, 54(9): 46-59.

    16. [16]

      张曙光 . 制度的语言(哲学)分析——读韦森教授著《语言与制序》.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6-65.

    17. [17]

      吕博 . 《七录序》与阮孝绪的知识、思想世界. 学术月刊, 2020, 52(9): 159-172.

    18. [18]

      石雅梅许云和 .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的文学批评意识与文集编辑理念. 学术月刊, 2020, 52(3): 107-120.

    19. [19]

      谈火生 . 公民教育:卢梭美德共和国的微观基础. 学术月刊, 2016, 48(05): 94-109.

    20. [20]

      胡康 . 后突厥汗国末期史事新证. 学术月刊, 2022, 54(1): 178-19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135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简介:胡安宁,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 家国同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将家国同构中的“构”诠释为社会环境中的行动者围绕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对象所分别形成的稳定的差序认知结构。以信任为引,即在“家”的一端呈现出从自家人到外人的信任差序,在“国”的一端呈现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差序。这两种差序结构的相似性构成了家国同构的核心意涵。“家国同此差序”有其文化和制度基础,前者涉及传统的权威文化,后者涉及对政府具体行为评价的模糊认知。利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调查(CSCSS)的统计数据,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机制。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