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陈伟

引用本文: 陈伟.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J]. 学术月刊, 2019, 51(8): 122-131. shu
Citation:  Wei CHEN. The Shanghai Style Beijing Opera: An active Advocator and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8): 122-131. shu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作者简介: 陈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成员(上海 200234);
  • 中图分类号: I207

The Shanghai Style Beijing Opera: An active Advocator and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May Fourth New Culture

  • Available Online: 2019-08-01

    CLC number: I207

  • 摘要: “海派京剧”并不是指在上海演出的京剧,而是指清末民初时期在上海形成的一种具有全新内涵的戏剧样式。具体而言,“海派京剧”特指自1867年传统京剧南下进入上海,深受上海本地开埠后发达的工商社会影响和文化转型熏陶,开始演出新的现实故事,传递新的社会观念,表达新的审美体验,引领新的审美趋向,并结合商业经营和运作特点,在剧目题材、道具布景、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革新意识,逐渐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海派京剧”。它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海派京剧根据市民的需求演出现实题材,基于社会的条件倡导求真写实,依据市场的销售推广连台本戏,立足中外文化交流而传播新兴思想。它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后数十年时间。海派京剧全程参与和承载着这个过程,对五四新文化的促进和积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其有力的推手与重要的角色。
    1. [1]

      瞿骏 .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2. [2]

      周月峰 .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0, 52(3): 167-178.

    3. [3]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4. [4]

      张仲民 .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5. [5]

      徐佳贵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6. [6]

      桑兵 .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学术月刊, 2024, 56(3): 196-211.

    7. [7]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8. [8]

      韩水法 .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9. [9]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10. [10]

      刘方喜 .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8): 5-15.

    11. [11]

      徐秀明 . 文化冲突与叙事错位——由《长恨歌》谈王安忆的小说美学及其创作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27-135.

    12. [12]

      代 迅 . 美学何去?门罗的跨文明比较美学之路. 学术月刊, 2018, 50(04): 108-117.

    13. [13]

      刘成纪 . 礼乐美学与传统中国. 学术月刊, 2021, 53(6): 171-182.

    14. [14]

      陈平原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15. [15]

      许明 . 美学与认知科学. 学术月刊, 2023, 55(8): 145-165.

    16. [16]

      程相占 . 审美欣赏理论:环境美学的独特美学观及其对于美学原理的推进. 学术月刊, 2021, 53(2): 151-159.

    17. [17]

      夏中义 . 论朱光潜“有思想的美学”.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22-133.

    18. [18]

      罗必良 . 增长、转型与生态化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5): 54-64.

    19. [19]

      高砚平 . 赫尔德论触觉:幽暗的美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30-139.

    20. [20]

      高建平 . 美学在世纪之交的复兴. 学术月刊, 2020, 52(6): 111-121, 13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3
  • 文章访问数:  5544
  • HTML全文浏览量:  72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8-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作者简介:陈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创新团队成员(上海 200234)

摘要: “海派京剧”并不是指在上海演出的京剧,而是指清末民初时期在上海形成的一种具有全新内涵的戏剧样式。具体而言,“海派京剧”特指自1867年传统京剧南下进入上海,深受上海本地开埠后发达的工商社会影响和文化转型熏陶,开始演出新的现实故事,传递新的社会观念,表达新的审美体验,引领新的审美趋向,并结合商业经营和运作特点,在剧目题材、道具布景、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强烈的革新意识,逐渐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海派京剧”。它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海派京剧根据市民的需求演出现实题材,基于社会的条件倡导求真写实,依据市场的销售推广连台本戏,立足中外文化交流而传播新兴思想。它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后数十年时间。海派京剧全程参与和承载着这个过程,对五四新文化的促进和积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其有力的推手与重要的角色。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