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

丁为祥

引用本文: 丁为祥.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J]. 学术月刊, 2020, 52(10): 18-31, 129. shu
Citation:  Weixiang DING. From “Xu and Qi Are Inseparable”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10): 18-31, 129. shu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天人合一”主题的展开、落实及其指向

    作者简介: 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西安 710062);
  • 中图分类号: B2

From “Xu and Qi Are Inseparable” to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20-10-21

    CLC number: B2

  • 摘要: 中国文化一直以“天人合一”为至上追求。但在不同的时代,天人合一又有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理学的开创阶段,天人合一就表现为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这种统一正好表现在张载以“虚气相即”为代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并建与统一上,理学的本体宇宙论即由此得以确立。到了朱子时代,天人合一又表现为理与气的不即不离;但理和气本然与实然的两属以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不同侧重,又意味着“尊德性”与“道问学”、理本论与气化宇宙论的分裂。到了王阳明,才从官场与学界共同的内外背反现象中发现了知行为二的根源,所以其从身心一致的“知行合一”出发,并通过致良知,从而完成了从知行到身心、主客包括本然与实然两重世界的统一;而从批评程朱未能“定于一”的罗钦顺起始,则又从理与气之不可分割特征入手走向了气学。这样一来,心学与气学,既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追求的两种不同走向,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现代化追求的双重资源。
    1. [1]

      郑宗义 . 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术月刊, 2018, 50(8): 5-19.

    2. [2]

      吴震 .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知行合一”论 ——以“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8, 50(5): 14-24.

    3. [3]

      郑宗义 . 论张载气学研究的三种路径. 学术月刊, 2021, 53(5): 29-38.

    4. [4]

      吴震 .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1): 11-22.

    5. [5]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6. [6]

      林忠军 .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7. [7]

      徐陶 .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66-176.

    8. [8]

      吴震刘昊 .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4-21.

    9. [9]

      王铭铭 .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10. [10]

      杨泽波 . 跨越气论的“卡夫丁峡谷”. 学术月刊, 2017, 49(12): 52-59.

    11. [11]

      吕思静 . 孤虚术:中国古代军事占卜. 学术月刊, 2018, 50(5): 163-171.

    12. [12]

      彭国翔 . “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学术月刊, 2019, 51(9): 18-31.

    13. [13]

      丁为祥 . 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 阳明“良知学”对道德理性的落实与推进. 学术月刊, 2017, 49(05): 31-39.

    14. [14]

      丁为祥 .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 学术月刊, 2019, 51(3): 5-16.

    15. [15]

      张洁宇 . 感于气物,发为诗文—— 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季候书写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16, 48(01): -.

    16. [16]

      张立文 . 体用一源论. 学术月刊, 2020, 52(4): 5-22, 34.

    17. [17]

      张广婷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理论创新——一个分析框架. 学术月刊, 2023, 55(9): 43-57.

    18. [18]

      张静 . 从特殊中发现一般. 学术月刊, 2022, 54(3): 142-150.

    19. [19]

      程大中,唐雨桐,邵心怡 .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链网络基础. 学术月刊, 2023, 55(9): 31-42.

    20. [20]

      王刚 . 汉代“千钱一贯”问题探论.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53-16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8
  • 文章访问数:  988
  • HTML全文浏览量:  17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10-2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虚气相即”到“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丁为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 中国文化一直以“天人合一”为至上追求。但在不同的时代,天人合一又有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理学的开创阶段,天人合一就表现为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这种统一正好表现在张载以“虚气相即”为代表的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并建与统一上,理学的本体宇宙论即由此得以确立。到了朱子时代,天人合一又表现为理与气的不即不离;但理和气本然与实然的两属以及“所以然”与“所当然”的不同侧重,又意味着“尊德性”与“道问学”、理本论与气化宇宙论的分裂。到了王阳明,才从官场与学界共同的内外背反现象中发现了知行为二的根源,所以其从身心一致的“知行合一”出发,并通过致良知,从而完成了从知行到身心、主客包括本然与实然两重世界的统一;而从批评程朱未能“定于一”的罗钦顺起始,则又从理与气之不可分割特征入手走向了气学。这样一来,心学与气学,既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追求的两种不同走向,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现代化追求的双重资源。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