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张洁宇

引用本文: 张洁宇.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J].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20-128. shu
Citation:  Jieyu ZHANG. Ways of Making A Day and Choosing A Life: The Metaphor for Brothers and the Conflicting Outlooks on Life in Regret for the Past[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1): 120-128. shu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作者简介: 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 中图分类号: I206

Ways of Making A Day and Choosing A Life: The Metaphor for Brothers and the Conflicting Outlooks on Life in Regret for the Past

  • Available Online: 2018-11-01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落实周作人的猜想,也无意将小说人物对应于兄弟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一隐喻讨论周氏兄弟的思想差异和人生观分歧。鲁迅在《伤逝》中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反思了新人物的旧观念和“新的生路”问题,重提“思想革命”和斗争实践的必要性。可以说,《伤逝》的兄弟隐喻已经指向了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道路和选择。
    1. [1]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2. [2]

      王宇 . 从“卫生现代性”重审鲁迅的弃医从文. 学术月刊, 2021, 53(8): 163-173.

    3. [3]

      陈建华 .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4. [4]

      竺建新 . 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23-132.

    5. [5]

      王风 . 《野草》:意义的黑洞与“肉薄”虚妄.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51-167.

    6. [6]

      符杰祥李向南 . “发大声于海上”. 学术月刊, 2022, 54(2): 176-184.

    7. [7]

      聂敏里 . 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23-32.

    8. [8]

      张仲民 . 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 —— 以刘师培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43-157.

    9. [9]

      张 泉 .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周作人、张爱玲为例. 学术月刊, 2018, 50(04): 98-107.

    10. [10]

      文军,林茂 . 知识分子: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基于“德雷福斯事件”的话语权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7): 70-79.

    11. [11]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12. [12]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13. [13]

      陈力君 .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14. [14]

      曹清华 .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15. [15]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16. [16]

      黄海飞 . 《鲁迅全集》的编纂与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互动. 学术月刊, 2021, 53(4): 152-161.

    17. [17]

      韩琛 .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18. [18]

      王云 . 悲天与悯人:鲁迅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 学术月刊, 2023, 55(9): 131-141.

    19. [19]

      褚潇白 . 以身体书写复仇——论鲁迅《复仇(其二)》对“耶稣受难”的重写. 学术月刊, 2023, 55(9): 152-160.

    20. [20]

      张全之,金智贤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5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8
  • 文章访问数:  4517
  • HTML全文浏览量:  398
文章相关
  •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2-18
  • 刊出日期:  2018-11-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度日”与“做人”:《伤逝》的兄弟隐喻与人生观分歧

    作者简介:张洁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摘要: 作为经典文本的《伤逝》是多解的。以往研究对其女性解放主题及其哲学层面上“空虚”“真实”等问题的探讨都已颇具深度。本文借由周作人所谓“借假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解释入手,分析《伤逝》中的兄弟隐喻,目的并非落实周作人的猜想,也无意将小说人物对应于兄弟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这一隐喻讨论周氏兄弟的思想差异和人生观分歧。鲁迅在《伤逝》中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反思了新人物的旧观念和“新的生路”问题,重提“思想革命”和斗争实践的必要性。可以说,《伤逝》的兄弟隐喻已经指向了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道路和选择。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