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

陈治国

引用本文: 陈治国.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J]. 学术月刊, 2020, 52(6): 29-43. shu
Citation:  Zhiguo CHEN. The Multiple Statuses of Friendship and Their Evolution under the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6): 29-43. shu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兼论亚里士多德友爱哲学的现象学效应

    作者简介: 陈治国,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暨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 中图分类号: B5

The Multiple Statuses of Friendship and Their Evolution under the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 CLC number: B5

  • 摘要: 相对于注重在纵向神人关系中厘定人类生活方式及其命运的中世纪哲学,以及具有明显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特征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主要涉及横向人类关系的友爱问题,并摆置于显著地位。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三位现象学家在反对意识主体性形而上学以及相应的伦理政治生活之形式主义、规则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哲学及其一般实践哲学的化用、重构、批判或革新,逐渐将友爱重新引入哲学视野,甚至推向哲学思考的中心地带。在相对意义上,三位现象学家友爱之思的具体领域和重心以及相应的友爱定位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各自的哲思整体中,友爱问题都并不单纯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与存在、生存、语言、真理、时间、伦理和政治等议题错综交织。友爱问题的广泛牵涉性和深厚渗透性,也映现了现象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与趋势,亦即,在更源初、更深厚的层次上重新思考理论与实践、存在与伦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源始关联和沟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由此走向一种更富前景之现象学的实践哲学。
    1. [1]

      卓承芳胡大平 . 存在与速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22-30.

    2. [2]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3. [3]

      韩水法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4. [4]

      仲霞 .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中国论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161-170.

    5. [5]

      郭勇健 .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6. [6]

      . 多重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笔 谈). 学术月刊, 2020, 52(1): 11-16.

    7. [7]

      刘增光 .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8. [8]

      张庆熊 . 萨特的意向性学说和对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描述.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8-39.

    9. [9]

      李义天 .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10. [10]

      陈群志 .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11. [11]

      倪梁康 . 现象学的数学哲学与现象学的模态逻辑——从胡塞尔与贝克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27.

    12. [12]

      王庆节 .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13. [13]

      周嘉昕 .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14. [14]

      杨大春 .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25-33.

    15. [15]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16. [16]

      何浩平 . 现象意识的现象学进路及其整合. 学术月刊, 2023, 55(11): 28-38.

    17. [17]

      仲霞 .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16.

    18. [18]

      莫兰 . 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11): 5-30.

    19. [19]

      陈亚军 . 实用主义的现象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20, 52(1): 27-31.

    20. [20]

      赖大仁 .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1
  • 文章访问数:  1929
  • HTML全文浏览量:  694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现象学视域下友爱的多重地位及其演变

    作者简介:陈治国,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暨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相对于注重在纵向神人关系中厘定人类生活方式及其命运的中世纪哲学,以及具有明显意识主体主义形而上学特征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特别重视主要涉及横向人类关系的友爱问题,并摆置于显著地位。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三位现象学家在反对意识主体性形而上学以及相应的伦理政治生活之形式主义、规则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过程中,某种程度上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哲学及其一般实践哲学的化用、重构、批判或革新,逐渐将友爱重新引入哲学视野,甚至推向哲学思考的中心地带。在相对意义上,三位现象学家友爱之思的具体领域和重心以及相应的友爱定位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各自的哲思整体中,友爱问题都并不单纯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与存在、生存、语言、真理、时间、伦理和政治等议题错综交织。友爱问题的广泛牵涉性和深厚渗透性,也映现了现象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与趋势,亦即,在更源初、更深厚的层次上重新思考理论与实践、存在与伦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之间源始关联和沟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由此走向一种更富前景之现象学的实践哲学。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