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卓承芳, 胡大平. 存在与速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22-30.

  • [2]

    黄小洲.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 [3]

    韩水法.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 [4]

    仲霞.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中国论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161-170.

  • [5]

    刘增光.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 学术月刊, 2019, 51(5): 24-31.

  • [6]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 [7]

    . 多重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笔 谈). 学术月刊, 2020, 52(1): 11-16.

  • [8]

    张庆熊. 萨特的意向性学说和对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描述.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8-39.

  • [9]

    李义天.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 [10]

    陈群志.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 [11]

    倪梁康. 现象学的数学哲学与现象学的模态逻辑——从胡塞尔与贝克尔的思想关联来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1-27.

  • [12]

    王庆节.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 [13]

    周嘉昕.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 [14]

    杨大春.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25-33.

  • [15]

    杨春时.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 [16]

    何浩平. 现象意识的现象学进路及其整合. 学术月刊, 2023, 55(11): 28-38.

  • [17]

    仲霞.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16.

  • [18]

    莫兰. 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11): 5-30.

  • [19]

    陈亚军. 实用主义的现象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20, 52(1): 27-31.

  • [20]

    赖大仁.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