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

贡华南

引用本文: 贡华南.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J]. 学术月刊, 2021, 53(4): 32-44. shu
Citation:  Hua’nan GONG. Controversy among Conscience, Nature and Science:The Spiritual Tenden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4): 32-44. shu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

    作者简介: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 中图分类号: B2

Controversy among Conscience, Nature and Science:The Spiritual Tenden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 Available Online: 2021-04-20

    CLC number: B2

  • 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科学、良知、自然各自的推崇者之间既有论争,又彼此吸取,相互塑造,使得三者的意义不断丰富,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良知观念和自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的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透过良知、自然看科学,使科学不断良知化、自然化;良知则在与科学的论争中逐渐与之和解,而共同压制自然;自然在科学、良知的压制之下,亦不断与二者和解,进而被理解为人道出入之所由。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源源不断地拓展与丰富着中国哲学的内涵。三者之争的结果,使可信者可爱,可爱者可信,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困扰中国学人百年之久的“可爱”与“可信”之间的紧张关系,把20世纪中国哲学推向新的境界,也为化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贡献了中国智慧。总结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亦将裨益于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1. [1]

      王中江 .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学术月刊, 2018, 50(9): 15-34.

    2. [2]

      吴震刘昊 .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4-21.

    3. [3]

      程乐松 . 自觉的两种进路——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 学术月刊, 2018, 50(7): 32-38.

    4. [4]

      高源 .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学术月刊, 2021, 53(9): 38-48.

    5. [5]

      吴晓明 .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

    6. [6]

      颜翔林 .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7. [7]

      高瑞泉 . 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 学术月刊, 2022, 54(11): 5-16.

    8. [8]

      罗安宪 .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9. [9]

      周建漳 . 科学革命与哲学的可能. 学术月刊, 2023, 55(4): 72-81, 150.

    10. [10]

      陈金钊 .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11. [11]

      黄瑞成 . 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中的自然法问题. 学术月刊, 2016, 48(05): 27-33.

    12. [12]

      吴国盛 . 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19.

    13. [13]

      王炳权 . 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 学术月刊, 2022, 54(12): 71-80.

    14. [14]

      董云虎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15. [15]

      夏国军 .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16. [16]

      胡镓 . 阿里斯托芬政治谐剧中的自然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5): 21-26.

    17. [17]

      张帆 .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09-122.

    18. [18]

      蔡继明郑敏思刘梦醒 .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19. [19]

      吴震 .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1): 11-22.

    20. [20]

      许明 . 美学与认知科学. 学术月刊, 2023, 55(8): 145-16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9
  • 文章访问数:  10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5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4-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20世纪中国哲学的精神趋向

    作者简介: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科学、良知、自然各自的推崇者之间既有论争,又彼此吸取,相互塑造,使得三者的意义不断丰富,形成了新的科学观念、良知观念和自然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的中国哲学领域的学者透过良知、自然看科学,使科学不断良知化、自然化;良知则在与科学的论争中逐渐与之和解,而共同压制自然;自然在科学、良知的压制之下,亦不断与二者和解,进而被理解为人道出入之所由。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是“古今中西”之争的具体表现,三者之间的张力也源源不断地拓展与丰富着中国哲学的内涵。三者之争的结果,使可信者可爱,可爱者可信,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困扰中国学人百年之久的“可爱”与“可信”之间的紧张关系,把20世纪中国哲学推向新的境界,也为化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贡献了中国智慧。总结良知、自然与科学之争,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与把握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亦将裨益于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