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中江.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学术月刊, 2018, 50(9): 15-34.

  • [2]

    吴震, 刘昊.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4-21.

  • [3]

    程乐松. 自觉的两种进路——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 学术月刊, 2018, 50(7): 32-38.

  • [4]

    高源.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学术月刊, 2021, 53(9): 38-48.

  • [5]

    吴晓明.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

  • [6]

    高瑞泉. 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 学术月刊, 2022, 54(11): 5-16.

  • [7]

    颜翔林.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 [8]

    罗安宪.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 [9]

    周建漳. 科学革命与哲学的可能. 学术月刊, 2023, 55(4): 72-81, 150.

  • [10]

    陈金钊.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11]

    黄瑞成. 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中的自然法问题. 学术月刊, 2016, 48(05): 27-33.

  • [12]

    吴国盛. 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19.

  • [13]

    王炳权. 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 学术月刊, 2022, 54(12): 71-80.

  • [14]

    董云虎.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 [15]

    夏国军.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 [16]

    胡镓. 阿里斯托芬政治谐剧中的自然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5): 21-26.

  • [17]

    张帆.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09-122.

  • [18]

    蔡继明, 郑敏思, 刘梦醒.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 [19]

    吴震.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1): 11-22.

  • [20]

    许明. 美学与认知科学. 学术月刊, 2023, 55(8): 1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