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

范可

引用本文: 范可.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J]. 学术月刊, 2020, 52(3): 141-154, 120. shu
Citation:  Ke FAN. The Living Wisdom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3): 141-154, 120. shu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 范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讲座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3);
  • 中图分类号: G91

The Living Wisdom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 Available Online: 2020-03-01

    CLC number: G91

  •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国内各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生存性智慧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我国学者所创的概念,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与对“发展”的反思有关。“发展”所带来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积极发展日益完善所必不可少的,是文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理性的生存性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有所助益。生存性智慧是一个文化长年累月的生活实践经验的累积,不能因其非理性而忽视。狩猎采集社会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提供给社会成员许多有关所处环境的知识,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近些年来引起了所谓“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人类学者相信,许多狩猎采集社会和游耕社会对待各种动植物的态度是这些社会之所以能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实现动态平衡的奥妙所在。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与态度是一种“美德”,值得珍视。
    1. [1]

      朱明哲 . 生态原则与民法的当代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6): 84-97.

    2. [2]

      段从学 .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3. [3]

      王铭铭 .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4. [4]

      叶舒宪 .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5. [5]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6. [6]

      王庆节 .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7. [7]

      黄勇 .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学术月刊, 2022, 54(8): 5-15.

    8. [8]

      张一兵 .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 学术月刊, 2019, 51(7): 5-12.

    9. [9]

      南星 . 康德式自由:人类学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学术月刊, 2023, 55(8): 27-40.

    10. [10]

      陶庆陈津京 . 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06-116.

    11. [11]

      陶庆梁晓安 .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12. [12]

      郇庆治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学术月刊, 2021, 53(9): 5-16, 48.

    13. [13]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14. [14]

      谈火生 . 公民教育:卢梭美德共和国的微观基础. 学术月刊, 2016, 48(05): 94-109.

    15. [15]

      陈文婷 . 故纸堆与双螺旋的结合:分子人类学应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69-178.

    16. [16]

      姚中秋 . 中国何以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术月刊, 2022, 54(10): 70-78, 133.

    17. [17]

      李义天 .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18. [18]

      洪汉鼎 .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19. [19]

      毕旭玲 . 节气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55-163.

    20. [20]

      王德峰张敏琪 .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4
  • 文章访问数:  1586
  • HTML全文浏览量:  21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3-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范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讲座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3)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国内各界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通过阐释生存性智慧和生态文明这两个我国学者所创的概念,结合人类学的理论思考,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与对“发展”的反思有关。“发展”所带来消极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积极发展日益完善所必不可少的,是文明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理性的生存性智慧对于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有所助益。生存性智慧是一个文化长年累月的生活实践经验的累积,不能因其非理性而忽视。狩猎采集社会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提供给社会成员许多有关所处环境的知识,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近些年来引起了所谓“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家的高度关注。人类学者相信,许多狩猎采集社会和游耕社会对待各种动植物的态度是这些社会之所以能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实现动态平衡的奥妙所在。他们对于其他物种的看法与态度是一种“美德”,值得珍视。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