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明哲. 生态原则与民法的当代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6): 84-97.

  • [2]

    段从学.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 [3]

    王铭铭.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 [4]

    王振复.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 [5]

    叶舒宪.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 [6]

    王庆节.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 [7]

    黄勇.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学术月刊, 2022, 54(8): 5-15.

  • [8]

    张一兵.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 学术月刊, 2019, 51(7): 5-12.

  • [9]

    南星. 康德式自由:人类学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学术月刊, 2023, 55(8): 27-40.

  • [10]

    陶庆, 陈津京. 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06-116.

  • [11]

    陶庆, 梁晓安.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 [12]

    郇庆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样态、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学术月刊, 2021, 53(9): 5-16, 48.

  • [13]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 [14]

    谈火生. 公民教育:卢梭美德共和国的微观基础. 学术月刊, 2016, 48(05): 94-109.

  • [15]

    陈文婷. 故纸堆与双螺旋的结合:分子人类学应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69-178.

  • [16]

    姚中秋. 中国何以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术月刊, 2022, 54(10): 70-78, 133.

  • [17]

    李义天.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 [18]

    洪汉鼎.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 [19]

    毕旭玲. 节气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55-163.

  • [20]

    王德峰, 张敏琪.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