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

姚文放

引用本文: 姚文放. 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J]. 学术月刊, 2018, 50(9): 140-148. shu
Citation:  YAO Wenfang. [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9): 140-148. shu

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

  • 摘要: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从创立“元评论”概念起步,以鲜明的历史主义取向和阐释的生产性为要义。詹姆逊谋求“元评论”的丰富性、当代性和开放性,认为这正是“未来文化生产”虚席以待的。詹姆逊吸收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指出被结构主义描述为独立自足的语言结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历史结构作为支撑,从语言结构向更大的历史结构同构类推的批评模式恰恰能够生产出比文学作品的词语结构多得多的东西,对于法律体系、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产生推力,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增殖性和建构性。詹姆逊上述种种探索和创新,最终目的在于建构一种新型的阐释模式,他提出了文学与其社会基础之间“三个同心框架”的理论,注重发挥文学批评的主导作用,从主体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和重建文本对象,从而达成对于文本意义的倍增性产出。对于历史主义取向的强化使得詹姆逊往往十分高调地推重文学批评的政治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艺术作品审美形式和艺术规律的弃绝。他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提出“政治无意识”的概念,将文学定义为“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从而确认在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乃是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最佳状态。
    1. [1]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2. [2]

      刘旭光 . 审美灵境论. 学术月刊, 2022, 54(7): 149-160.

    3. [3]

      刘旭光 .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学术月刊, 2019, 51(6): 129-142.

    4. [4]

      郑海婷 . 细节的政治:分裂分析. 学术月刊, 2021, 53(2): 160-169.

    5. [5]

      张树平 . 改变生活的政治与改变政治的生活:一种历史政治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9): 110-120.

    6. [6]

      陈平原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7. [7]

      刘旭光 .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 学术月刊, 2020, 52(6): 122-134.

    8. [8]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9. [9]

      方博 .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 学术月刊, 2022, 54(2): 15-26.

    10. [10]

      南帆 .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36-145.

    11. [11]

      葛永海 .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12. [12]

      刘旭光 .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27-138.

    13. [13]

      夏晓虹 . 《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08-126.

    14. [14]

      石雅梅许云和 .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的文学批评意识与文集编辑理念. 学术月刊, 2020, 52(3): 107-120.

    15. [15]

      陶赋雯 . “军舰岛”的国家记忆生产与政治.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0-180.

    16. [16]

      胡友峰 .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17. [17]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18. [18]

      陈伯海 .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学术月刊, 2018, 50(8): 125-133.

    19. [19]

      颜翔林 .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20. [20]

      汤哲声 . 如何评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和价值评析. 学术月刊, 2019, 51(4): 121-127, 13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7
  • 文章访问数:  2419
  • HTML全文浏览量:  299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

  •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 弗·詹姆逊的生产性文学批评从创立“元评论”概念起步,以鲜明的历史主义取向和阐释的生产性为要义。詹姆逊谋求“元评论”的丰富性、当代性和开放性,认为这正是“未来文化生产”虚席以待的。詹姆逊吸收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指出被结构主义描述为独立自足的语言结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历史结构作为支撑,从语言结构向更大的历史结构同构类推的批评模式恰恰能够生产出比文学作品的词语结构多得多的东西,对于法律体系、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产生推力,从而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增殖性和建构性。詹姆逊上述种种探索和创新,最终目的在于建构一种新型的阐释模式,他提出了文学与其社会基础之间“三个同心框架”的理论,注重发挥文学批评的主导作用,从主体的观念出发来阐发和重建文本对象,从而达成对于文本意义的倍增性产出。对于历史主义取向的强化使得詹姆逊往往十分高调地推重文学批评的政治阐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艺术作品审美形式和艺术规律的弃绝。他根据弗洛伊德学说提出“政治无意识”的概念,将文学定义为“社会的象征性行为”,从而确认在审美与政治之间回环往复的“韵律”乃是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最佳状态。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