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姚文放.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 [2]

    刘旭光. 审美灵境论. 学术月刊, 2022, 54(7): 149-160.

  • [3]

    刘旭光.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学术月刊, 2019, 51(6): 129-142.

  • [4]

    郑海婷. 细节的政治:分裂分析. 学术月刊, 2021, 53(2): 160-169.

  • [5]

    张树平. 改变生活的政治与改变政治的生活:一种历史政治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9): 110-120.

  • [6]

    陈平原.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 [7]

    刘旭光.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 学术月刊, 2020, 52(6): 122-134.

  • [8]

    方博.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 学术月刊, 2022, 54(2): 15-26.

  • [9]

    郜元宝.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 [10]

    南帆.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36-145.

  • [11]

    葛永海.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 [12]

    刘旭光.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27-138.

  • [13]

    夏晓虹. 《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08-126.

  • [14]

    石雅梅, 许云和.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的文学批评意识与文集编辑理念. 学术月刊, 2020, 52(3): 107-120.

  • [15]

    陶赋雯. “军舰岛”的国家记忆生产与政治.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0-180.

  • [16]

    颜翔林.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 [17]

    杨春时.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 [18]

    陈伯海.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学术月刊, 2018, 50(8): 125-133.

  • [19]

    胡友峰.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 [20]

    汤哲声. 如何评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和价值评析. 学术月刊, 2019, 51(4): 121-12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