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王铭铭

引用本文: 王铭铭.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J].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shu
Citation:  Mingming WANG. Association, Comparison and Reconsideration: Fei Xiaotong’s Thesis of “Heaven-Man Unity”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Ontological Turn”[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8): 143-167, 178. shu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作者简介: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 中图分类号: C91-06

Association, Comparison and Reconsideration: Fei Xiaotong’s Thesis of “Heaven-Man Unity”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Ontological Turn”

  • Available Online: 2019-08-01

    CLC number: C91-06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社会人类学界对于天人或自然文化对立的宇宙观展开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论”和“本体论转向”为代表。此前,社会科学的问题大多与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个体主义有关,这些新的建设性批判,均主张重建文化-自然意义上的“和而不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是“总体的人”,是“容有他者的己”,从“我”的范畴谱系考据中,可以重新发现天人双关的“广义人文关系”内涵。当下盛行的视角主义观点虽有其建树,但却因袭了其批判的西方宇宙观的不少范畴,实为某种静态主义本体观的再现。中国以动为本的“生生论”传统,可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填补巨大空间,也可为自他物我融通的新人类学做出独到贡献。
    1. [1]

      黄俊杰 . 儒学能为21世纪新生态文化提供何种思想资源. 学术月刊, 2023, 55(1): 11-19.

    2. [2]

      陈伯海 . 儒家“情性”观简释. 学术月刊, 2021, 53(9): 151-158.

    3. [3]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4. [4]

      徐陶 . 中西哲学会通视域中的 “内在超越”与“天人合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66-176.

    5. [5]

      叶舒宪 .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6. [6]

      陶庆陈津京 . 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06-116.

    7. [7]

      王庆节 .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8. [8]

      张一兵 .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 学术月刊, 2019, 51(7): 5-12.

    9. [9]

      郑宗义 . 再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术月刊, 2018, 50(8): 5-19.

    10. [10]

      肖伟胜 . “文化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31-140.

    11. [11]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12. [12]

      陶庆梁晓安 .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13. [13]

      南星 . 康德式自由:人类学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学术月刊, 2023, 55(8): 27-40.

    14. [14]

      范可 .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 学术月刊, 2020, 52(3): 141-154, 120.

    15. [15]

      计海庆 . 人类增强伦理中的伦理自然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20, 52(9): 39-47.

    16. [16]

      吴震 .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知行合一”论 ——以“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8, 50(5): 14-24.

    17. [17]

      罗安宪 .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18. [18]

      卢文超 . 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17-124.

    19. [19]

      陈云松 . 社会计算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运用. 学术月刊, 2022, 54(1): 138-145.

    20. [20]

      陈文婷 . 故纸堆与双螺旋的结合:分子人类学应用于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69-17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3
  • 文章访问数:  5615
  • HTML全文浏览量:  96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8-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作者简介: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社会人类学界对于天人或自然文化对立的宇宙观展开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论”和“本体论转向”为代表。此前,社会科学的问题大多与造成“同而不和”的功利个体主义有关,这些新的建设性批判,均主张重建文化-自然意义上的“和而不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是“总体的人”,是“容有他者的己”,从“我”的范畴谱系考据中,可以重新发现天人双关的“广义人文关系”内涵。当下盛行的视角主义观点虽有其建树,但却因袭了其批判的西方宇宙观的不少范畴,实为某种静态主义本体观的再现。中国以动为本的“生生论”传统,可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填补巨大空间,也可为自他物我融通的新人类学做出独到贡献。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