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圆教”之“各美其美”:牟宗三哲学的范式转化及其开放意义

徐波

引用本文: 徐波. “圆教”之“各美其美”:牟宗三哲学的范式转化及其开放意义[J]. 学术月刊, 2022, 54(9): 26-34. shu
Citation:  Bo XU. Perfect Teaching: The Paradig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Mou Zongsan Philosoph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9): 26-34. shu

“圆教”之“各美其美”:牟宗三哲学的范式转化及其开放意义

    作者简介: 徐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
  • 中图分类号: B2

Perfect Teaching: The Paradig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of Mou Zongsan Philosophy

  • Available Online: 2022-09-20

    CLC number: B2

  • 摘要: “大成圆教”是牟宗三早年形容儒家思想的术语,以其“大中至正”对佛老进行贬抑,但之后却不再使用。这种“消失的名词”反映了牟宗三理解“圆教”概念的范式转化。牟氏对圆教的掌握、吸收和消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由佛学中来,继而融佛入儒,再跳出儒佛判分,将圆教纳入中国哲学的整体视域中。通过《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等著作,牟宗三从“玄智”“般若”凝练出“非分别说”,又从“性体”“佛性”凝练出“存有圆具”,以此两义赋予“圆教”全新的哲学架构,并最终在《中国哲学十九讲》《现象与物自身》和《圆善论》等晚期著作中将圆教模型视为一个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公共模型,用以对不同哲学流派的特色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实现圆教“各自纯净,各自丰富,各自限制”的“各美其美”。从圆教这一概念入手,可以对牟宗三晚期哲学的开放性乃至整个现当代新儒学的理论意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1. [1]

      张庆熊 . 从“致知疑难”的求解 看牟宗三与熊十力的异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3-23.

    2. [2]

      褚潇白 . 论作为语言事件的“中国基督教跨文化现象”. 学术月刊, 2018, 50(6): 89-103.

    3. [3]

      朝仓友海 . 从“即”的概念探询“差异性” —— 以西田几多郎与牟宗三的思想比较为切入点.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20.

    4. [4]

      谢晶 . 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之维. 学术月刊, 2019, 51(8): 106-121.

    5. [5]

      应奇 . 再论第三种自由概念. 学术月刊, 2020, 52(8): 46-55.

    6. [6]

      郑宗义 . 论张载气学研究的三种路径. 学术月刊, 2021, 53(5): 29-38.

    7. [7]

      吴晓明 . 三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学术月刊, 2023, 55(8): 5-26.

    8. [8]

      刘晓军,李鑫 . 论近代小说评点的三个转变.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36-145.

    9. [9]

      夏中义 . 论朱光潜“有思想的美学”.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22-133.

    10. [10]

      王耘 . 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 学术月刊, 2019, 51(2): 137-1.

    11. [11]

      王浦劬汤彬 . 论国家治理能力生产机制的三重维度. 学术月刊, 2019, 51(4): 65-72, 120.

    12. [12]

      王馨曼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论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学术月刊, 2024, 56(3): 44-52.

    13. [13]

      陈学明马拥军罗骞姜国敏 .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3): 5-18.

    14. [14]

      王敏甘慧杰 . 苏报案交涉中的日本. 学术月刊, 2021, 53(4): 195-204.

    15. [15]

      莫砺锋 . 张耒诗歌三问.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21-130.

    16. [16]

      孙尚扬 . 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新儒家对基督教道德的吸收 —— 以陈独秀和贺麟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57-164.

    17. [17]

      汪丁丁 . 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7.

    18. [18]

      梁涛 . 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学术月刊, 2024, 56(3): 37-43.

    19. [19]

      丁为祥 . 宋明理学的三种知行观. 学术月刊, 2019, 51(3): 5-16.

    20. [20]

      马琳 .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关于非性概念的交涉. 学术月刊, 2017, 49(10): 35-4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604
  • HTML全文浏览量:  18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9-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圆教”之“各美其美”:牟宗三哲学的范式转化及其开放意义

    作者简介:徐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

摘要: “大成圆教”是牟宗三早年形容儒家思想的术语,以其“大中至正”对佛老进行贬抑,但之后却不再使用。这种“消失的名词”反映了牟宗三理解“圆教”概念的范式转化。牟氏对圆教的掌握、吸收和消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由佛学中来,继而融佛入儒,再跳出儒佛判分,将圆教纳入中国哲学的整体视域中。通过《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等著作,牟宗三从“玄智”“般若”凝练出“非分别说”,又从“性体”“佛性”凝练出“存有圆具”,以此两义赋予“圆教”全新的哲学架构,并最终在《中国哲学十九讲》《现象与物自身》和《圆善论》等晚期著作中将圆教模型视为一个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公共模型,用以对不同哲学流派的特色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实现圆教“各自纯净,各自丰富,各自限制”的“各美其美”。从圆教这一概念入手,可以对牟宗三晚期哲学的开放性乃至整个现当代新儒学的理论意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