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景海峰

引用本文: 景海峰.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J].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shu
Citation:  Haifeng JING. Historical Nature of Hermeneutics and Origin of Confucian Classics[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4): 21-31. shu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作者简介: 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 中图分类号: B2

Historical Nature of Hermeneutics and Origin of Confucian Classics

  • Available Online: 2021-04-20

    CLC number: B2

  • 摘要: 利科提出了历史意义的三重诠释,在历史事件的陈述、构成传统的历史解释之外,还有一种理解的历史性或诠释学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是对历史叙事本身的反思,构成一种哲学的追问与精神性的溯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事实性的考辨上。从这样的历史性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暂且超离实物、图像和文字,以及各种历史材料本身所带来的有限性之束缚,而由对象物演变的逻辑来还原或者想象历史演变所可能存在的路径,以勾勒出从“无言”世界进入到“有言”世界的图景。儒家的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而六经的起源与儒家所建构的文明史、历史观是交叠在一起的,仅从历史的事实性考论入手,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些材料的真实来源,尤其不能解释这些文献何以变成了具有某种神圣性特征的典籍。所以,儒家经典的起源就不只是文献自身的历史,它也包含了观念的演化史和精神的扩展史,是一个不断的诠释和一系列思想填充活动的结果。从口传记忆到书写记忆,从片段无序的材料到结构谨严的文本,从一般性的历史文献到体系化的哲学经典,这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程,既是六经成型的前史,也是六经的演化史与建构史,正是在原本混沌迷离的状态中,六经系统才慢慢地成长起来,儒家经典的基本面貌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化,最终以华夏文明之根本正典的身份呈现于世。
    1. [1]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2. [2]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3. [3]

      景海峰 . 从经学到经学史. 学术月刊, 2019, 51(11): 5-14.

    4. [4]

      王德峰张敏琪 .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5. [5]

      景海峰 . 论“以传解经”与“以经解经” ——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 学术月刊, 2016, 48(06): 5-12.

    6. [6]

      章益国 . 从“六经皆史”到“四部皆通”.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42-147.

    7. [7]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8. [8]

      洪汉鼎 .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9. [9]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10. [10]

      吴根友 .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6-31.

    11. [11]

      任锋 . 中国政治传统研究与历史政治学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20, 52(1): 73-83.

    12. [12]

      陶赋雯 . 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军歌与日本的战争记忆. 学术月刊, 2024, 56(2): 175-186.

    13. [13]

      陈晓隽吴光辉 . “Philosophy”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03): 21-29.

    14. [14]

      陶小军王菡薇 . 六朝画家与群体社会记忆的嬗变. 学术月刊, 2023, 55(4): 159-169.

    15. [15]

      郭勇健 .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学术月刊, 2018, 50(5): 128-137.

    16. [16]

      牛文君 .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23, 33.

    17. [17]

      张凌雁 . 胡适:“有实无名”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 学术月刊, 2024, 56(3): 165-173.

    18. [18]

      葛永海 .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19. [19]

      吴晓林 . 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 学术月刊, 2023, 55(9): 77-89.

    20. [20]

      秦蓁 . 相知与定名:人工智能(AI)时代的图像、文献与历史. 学术月刊, 2017, 49(12): 48-5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3
  • 文章访问数:  1149
  • HTML全文浏览量:  158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4-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作者简介: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 利科提出了历史意义的三重诠释,在历史事件的陈述、构成传统的历史解释之外,还有一种理解的历史性或诠释学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是对历史叙事本身的反思,构成一种哲学的追问与精神性的溯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事实性的考辨上。从这样的历史性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暂且超离实物、图像和文字,以及各种历史材料本身所带来的有限性之束缚,而由对象物演变的逻辑来还原或者想象历史演变所可能存在的路径,以勾勒出从“无言”世界进入到“有言”世界的图景。儒家的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而六经的起源与儒家所建构的文明史、历史观是交叠在一起的,仅从历史的事实性考论入手,我们无法说清楚这些材料的真实来源,尤其不能解释这些文献何以变成了具有某种神圣性特征的典籍。所以,儒家经典的起源就不只是文献自身的历史,它也包含了观念的演化史和精神的扩展史,是一个不断的诠释和一系列思想填充活动的结果。从口传记忆到书写记忆,从片段无序的材料到结构谨严的文本,从一般性的历史文献到体系化的哲学经典,这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程,既是六经成型的前史,也是六经的演化史与建构史,正是在原本混沌迷离的状态中,六经系统才慢慢地成长起来,儒家经典的基本面貌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化,最终以华夏文明之根本正典的身份呈现于世。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