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杨乃乔.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 [2]

    杨乃乔.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 [3]

    景海峰. 从经学到经学史. 学术月刊, 2019, 51(11): 5-14.

  • [4]

    王德峰, 张敏琪.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 [5]

    景海峰. 论“以传解经”与“以经解经” ——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 学术月刊, 2016, 48(06): 5-12.

  • [6]

    章益国. 从“六经皆史”到“四部皆通”.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42-147.

  • [7]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 [8]

    洪汉鼎.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 [9]

    路平新.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 [10]

    吴根友.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6-31.

  • [11]

    任锋. 中国政治传统研究与历史政治学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20, 52(1): 73-83.

  • [12]

    陶赋雯. 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军歌与日本的战争记忆. 学术月刊, 2024, 56(2): 175-186.

  • [13]

    陈晓隽, 吴光辉. “Philosophy”翻译的学际诠释与境位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03): 21-29.

  • [14]

    陶小军, 王菡薇. 六朝画家与群体社会记忆的嬗变. 学术月刊, 2023, 55(4): 159-169.

  • [15]

    郭勇健. 诠释学的视域融合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学术月刊, 2018, 50(5): 128-137.

  • [16]

    牛文君.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23, 33.

  • [17]

    张凌雁. 胡适:“有实无名”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 学术月刊, 2024, 56(3): 165-173.

  • [18]

    葛永海.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 [19]

    吴晓林. 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 学术月刊, 2023, 55(9): 77-89.

  • [20]

    秦蓁. 相知与定名:人工智能(AI)时代的图像、文献与历史. 学术月刊, 2017, 49(12):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