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林忠军

引用本文: 林忠军.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J].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shu
Citation:  Zhongjun LIN. On Zhu Xi’s Re-establishment of Divination of Zhouyi and Explanation of Yi-ology[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9): 28-38. shu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作者简介: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 中图分类号: B2

On Zhu Xi’s Re-establishment of Divination of Zhouyi and Explanation of Yi-ology

  • Available Online: 2020-09-21

    CLC number: B2

  • 摘要: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为理的表现形式,象、数、理三者不可分。就解释学而言,朱熹一方面承认了《周易》是卜筮之书,尊重历史传统,反对人为割断历史、无视文本卜筮及卜筮视域下形成的象数。另一方面,不固守历史,而是着眼于文本意义开放性,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各自不同时期所作出符合“现实”或“当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阴阳之道”,完成了由历史到现实、由卜筮之象数到易学哲学解释。因此,朱熹重新将易学定为卜筮之书,不仅未降低《周易》的哲学性,相反为哲学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1]

      张留华 . 推理主义:逻辑与意义理论. 学术月刊, 2022, 54(5): 28-38.

    2. [2]

      季勇刘怀玉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评价 ( 2009—2018 年 ). 学术月刊, 2023, 55(1): 208-216.

    3. [3]

      高松 . 从动物到AI——对意义理解诸形态的现象学考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5-27.

    4. [4]

      林忠军 . 中国当代易学的反思与重建. 学术月刊, 2023, 55(1): 31-38.

    5. [5]

      张凤林 . 国家能力与体制转轨 —— 兼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缺陷与中国改革的若干经验. 学术月刊, 2016, 48(04): 40-53.

    6. [6]

      李世众 . 穿梭于红尘佛国:清初地方合作者的道德困境及其解脱——以李象坤之《匊庵集选》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51-163.

    7. [7]

      李勤通 . 法律儒家化及其解释力. 学术月刊, 2020, 52(8): 157-169.

    8. [8]

      孙万怀 . 刑法解释位阶的新表述. 学术月刊, 2020, 52(9): 95-109.

    9. [9]

      谢立中 . 解释、充分解释与一般理论的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19-127.

    10. [10]

      张杰 . 金融业“过度”扩张:中国的事实与解释. 学术月刊, 2021, 53(10): 60-76.

    11. [11]

      何卫平 .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5-23, 39.

    12. [12]

      梅剑华 . 意识理解的多元进路与解释鸿沟. 学术月刊, 2023, 55(10): 25-35.

    13. [13]

      马艳李韵蔡民强 . “互联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学术月刊, 2016, 48(11): 70-83.

    14. [14]

      周林刚 . 从基本权利的角度解释美国的联邦集权. 学术月刊, 2017, 49(01): 86-91.

    15. [15]

      王文胜 . 《民法总则》与原有法律司法解释之间的规范竞合及其处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3-19.

    16. [16]

      刘正强 . 中国访民的理想型—— 立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03-113.

    17. [17]

      王正绪 . 秩序与繁荣:政治学原初问题的制度主义解释. 学术月刊, 2022, 54(3): 110-123.

    18. [18]

      杨显滨 . 我国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规范解释与体系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07-119.

    19. [19]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20. [20]

      刘磊 . 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解释:问题、争议及权衡. 学术月刊, 2019, 51(1): 105-11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0
  • 文章访问数:  1010
  • HTML全文浏览量:  10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9-2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作者简介: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为理的表现形式,象、数、理三者不可分。就解释学而言,朱熹一方面承认了《周易》是卜筮之书,尊重历史传统,反对人为割断历史、无视文本卜筮及卜筮视域下形成的象数。另一方面,不固守历史,而是着眼于文本意义开放性,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各自不同时期所作出符合“现实”或“当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阴阳之道”,完成了由历史到现实、由卜筮之象数到易学哲学解释。因此,朱熹重新将易学定为卜筮之书,不仅未降低《周易》的哲学性,相反为哲学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