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桑兵.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 [2]

    瞿骏.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 [3]

    徐佳贵.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 [4]

    桑兵.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学术月刊, 2024, 56(3): 196-211.

  • [5]

    何萍.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 [6]

    韩水法.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 [7]

    齐卫平,樊士博. 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 学术月刊, 2024, 56(2): 21-32.

  • [8]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9]

    王春光. 乡村非就业收入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未来可能图景.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28-140.

  • [10]

    陈伟.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学术月刊, 2019, 51(8): 122-131.

  • [11]

    [英]蒂莫西·威廉姆森①. 哲学及其未来. 学术月刊, 2021, 53(7): 14-21.

  • [12]

    付建舟.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的三种图像模式. 学术月刊, 2021, 53(7): 168-178.

  • [13]

    俞晓霞. 跨文化视野中的性别协商——中国现代文人与伍尔夫女性主义. 学术月刊, 2024, 56(5): 179-187.

  • [14]

    王云, 张畇彬. 社会偏好理论:争议与未来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6): 72-86.

  • [15]

    王波.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 [16]

    张仲民.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 [17]

    庞中英. 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比较和反思. 学术月刊, 2020, 52(12): 57-67.

  • [18]

    孙周兴.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学术月刊, 2019, 51(6): 5-12.

  • [19]

    江飞涛. 技术革命浪潮下创新组织演变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学术月刊, 2022, 54(4): 50-62.

  • [20]

    夏怡然, 陆铭. 行政主导的人力资本均衡可否持续:让历史告诉未来. 学术月刊, 2018, 50(5):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