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郑作彧.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学术月刊, 2021, 53(5): 120-133.
-
[2]
范晓光. 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15-126.
-
[3]
翟学伟.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
[4]
周业安, 王一子. 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8-184.
-
[5]
陈云松. 社会计算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运用. 学术月刊, 2022, 54(1): 138-145.
- [6]
-
[7]
闻翔. “东方经济”与中国乡村工业化的社会学机制. 学术月刊, 2021, 53(4): 142-151.
-
[8]
闻翔. 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社会学叙事:表现、机制与后果. 学术月刊, 2022, 54(8): 118-128.
-
[9]
肖瑛. 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5-16.
-
[10]
王星. 技能形成、技能形成体制及其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展望. 学术月刊, 2021, 53(7): 132-143.
-
[11]
闻翔. 艺术市场研究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学术月刊, 2023, 55(6): 116-124.
-
[12]
田毅鹏. 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政策实践路径——基于东亚的研究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4): 28-36.
-
[13]
卢文超. 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17-124.
-
[14]
郭台辉.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来源. 学术月刊, 2019, 51(12): 81-94.
- [15]
-
[16]
胡安宁. 实质认同与图式关联: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34-147.
-
[17]
吴越菲, 文军. 回到“好社会”:重建“需要为本”的规范社会学传统. 学术月刊, 2022, 54(2): 113-130.
-
[18]
向静林. 金融治理的社会学探究:一个多层制度分析框架. 学术月刊, 2023, 55(5): 131-149.
-
[19]
姚泽麟.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伦理:概念源流与中国现实. 学术月刊, 2024, 56(1): 127-140.
-
[20]
李钧鹏,许松影. 必要的张力:社会学思想史的内外之分. 学术月刊, 2023, 55(9): 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