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帆.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09-122.

  • [2]

    张国芳.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 [3]

    孙亮.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社会性概念重构.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21.

  • [4]

    黄少安, 韦倩, 杨友才. 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学术月刊, 2016, 48(09): 49-58.

  • [5]

    李扬.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 [6]

    菅志翔, 马戎. 语言、民族国家建构和国家语言政策. 学术月刊, 2022, 54(9): 123-147.

  • [7]

    何翔舟. 公共治理边际模型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验证. 学术月刊, 2020, 52(12): 68-78.

  • [8]

    李井奎. IS-LM模型: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22, 54(8): 45-54.

  • [9]

    贺来. 从特殊的“知识类型”到特殊的“人类活动”. 学术月刊, 2019, 51(12): 5-12.

  • [10]

    陈柏峰. 村务民主治理的类型与机制. 学术月刊, 2018, 50(8): 93-103.

  • [11]

    张涛甫, 姜华. 风险认知偏差与风险语境中的媒体. 学术月刊, 2020, 52(9): 150-158.

  • [12]

    魏屹东, 武胜国. “自由意志问题”的语境同一论解答.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8-27.

  • [13]

    王路. “表象”的使用和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6): 27-33.

  • [14]

    菅志翔, 马戎. 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21-138.

  • [15]

    菅志翔,马戎.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学术月刊, 2023, 55(8): 123-144.

  • [16]

    张凤阳.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 [17]

    高玉. 文学语言与当下汉语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5): 141-150.

  • [18]

    张曙光. 制度的语言(哲学)分析——读韦森教授著《语言与制序》.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6-65.

  • [19]

    邓华莹. 国家类型学说在近代东亚的传播与重构. 学术月刊, 2021, 53(8): 206-216.

  • [20]

    王子夔.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类型”到“分波次”.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7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