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仲民.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 [2]

    吴晓明.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 [3]

    桑兵.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 [4]

    黄小洲.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 [5]

    周嘉昕.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学术月刊, 2022, 54(8): 16-24.

  • [6]

    符杰祥.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 [7]

    俞晓霞. 跨文化视野中的性别协商——中国现代文人与伍尔夫女性主义. 学术月刊, 2024, 56(5): 179-187.

  • [8]

    朱晓江.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22-135.

  • [9]

    张凌雁. 胡适:“有实无名”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 学术月刊, 2024, 56(3): 165-173.

  • [10]

    陈平原.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 [11]

    吴旭阳.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04-116.

  • [12]

    卞绍斌.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 [13]

    田国强, 田有功. 不确定性下的高阶风险厌恶理论、实验及其应用. 学术月刊, 2017, 49(08): 68-79.

  • [14]

    周业安, 王一子. 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8-184.

  • [15]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16]

    杜宁华. 经济学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 与朱富强先生商榷. 学术月刊, 2017, 49(08): 80-87.

  • [17]

    梅剑华. 奠基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4-63.

  • [18]

    高新民, 傅利华.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2): 44-53.

  • [19]

    王晓阳.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5): 15-29.

  • [20]

    刘拥华, 孙宇凡.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2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