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孙从嘉. 人格与理性选择.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8-29.
-
[2]
李立. 想象的理性.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50-159.
-
[3]
张留华. 论“伪称”及其不理性. 学术月刊, 2018, 50(04): 21-32.
-
[4]
许小亮. 纯粹理性的法律构造——《纯粹理性批判》的法哲学意蕴. 学术月刊, 2016, 48(07): 66-78.
-
[5]
何大安. 西方理性选择理论演变脉络及其主要发展. 学术月刊, 2016, 48(03): 48-56.
-
[6]
高瑞泉. 学术创新与论辩合理性的扩充. 学术月刊, 2016, 48(09): 5-7.
-
[7]
张明军. 工具理性与自由政治浪漫主义形态. 学术月刊, 2021, 53(12): 85-95.
-
[8]
陈晓明. 论“新理性精神”的审美意涵.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48-159.
-
[9]
孙小玲. 道德分歧与建构主义的实践理性观. 学术月刊, 2022, 54(11): 30-37, 83.
-
[10]
刘正强. 中国访民的理想型—— 立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本土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03-113.
-
[11]
施璇. 理性主义幸福论:笛卡尔的伦理学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35-42.
-
[12]
周业安.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33-41.
-
[13]
陈茁. 重新理解组织行为:信息、理性和社会性. 学术月刊, 2018, 50(8): 42-52.
-
[14]
罗梁波. 行政理性场景的演变格局:传统、现实与未来. 学术月刊, 2019, 51(5): 58-71.
-
[15]
丁为祥. 从“得君行道”到“觉民行道”—— 阳明“良知学”对道德理性的落实与推进. 学术月刊, 2017, 49(05): 31-39.
-
[16]
孙向晨.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伦理性原则——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家庭”问题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5-27.
-
[17]
房慧颖.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价值定位与规范化构造. 学术月刊, 2022, 54(7): 117-125.
-
[18]
周怡. 厚与薄: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20-133.
-
[19]
曹正汉, 钟珮, 聂晶. 郡县制国家现代化:中央政府如何扩大公共事务治理职能. 学术月刊, 2021, 53(9): 95-112.
-
[20]
陈明明, 陈远星. 代议制政府与代表制政府:一个理论和历史的比较. 学术月刊, 2021, 53(7): 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