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易承志. 跨界公共事务、区域合作共治与整体性治理. 学术月刊, 2017, 49(11): 67-101.
-
[2]
葛四友.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
[3]
陈捷. 谣言政治与文化运作. 学术月刊, 2020, 52(4): 169-184.
-
[4]
仇鹿鸣. 事件、过程与政治文化.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60-171.
-
[5]
朱迪. 文化消费到文化自信的“行动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方案. 学术月刊, 2025, 57(1): 141-146.
-
[6]
王振复. 巫性:中华文化的原古人文根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02-113.
-
[7]
张法. 琴-性-禁:中国远古琴瑟在音乐与文化中交织演进.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00-112.
-
[8]
魏南枝. 美国的文化认同冲突和社会不平等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85-96.
-
[9]
韩昇. 北周武帝之死及其宗教文化政策. 学术月刊, 2023, 55(7): 163-178.
-
[10]
赵吉. 复杂性与公共行政的重构. 学术月刊, 2023, 55(2): 80-91.
-
[11]
张传勇, 蔡琪梦. 中国城市职业多样性:事实、演进与政策含义. 学术月刊, 2021, 53(8): 45-58.
-
[12]
肖文明. 文化、心理与社会:试论孙本文的文化观. 学术月刊, 2024, 56(7): 119-129.
-
[13]
杨一纯,张春泥,孙 妍. 儒家的文化范式——基于中美跨文化比较视角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24, 56(3): 143-154.
-
[14]
高文珺. 数字社会文化发展新特征:基于文化生态理论视角. 学术月刊, 2025, 57(1): 146-151.
-
[15]
周月峰.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0, 52(3): 167-178.
-
[16]
肖伟胜. “文化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31-140.
-
[17]
郑国庆. 安妮宝贝、中产文类与文化市场.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36-143.
-
[18]
单小曦. 超人类文化视野中的智媒生产. 学术月刊, 2020, 52(8): 15-26.
-
[19]
张仲民.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
[20]
霍政欣, 陈锐达. 文化主权视域下流失文物追索的法理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