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义天.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
[2]
田继江. 集体心灵的物理还原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4, 56(9): 31-38.
-
[3]
高新民, 傅利华.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2): 44-53.
-
[4]
梅剑华. 奠基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4-63.
-
[5]
王晓阳.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5): 15-29.
-
[6]
叶峰. 概念分析法:一个物理主义的评估. 学术月刊, 2020, 52(5): 5-14, 38.
-
[7]
陈敬坤. 物理主义泛心论:组合问题及现象绑合策略. 学术月刊, 2020, 52(5): 30-38.
-
[8]
王正绪. 什么是好政府——东亚民众如何评价政府的正当性与能力. 学术月刊, 2023, 55(10): 75-87.
-
[9]
姚大志. 什么是系谱学——福柯政治哲学探析.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8-24.
-
[10]
刘拥华, 孙宇凡.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26-139.
-
[11]
章永乐.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学术月刊, 2020, 52(7): 105-125.
-
[12]
马华灵. 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11-123.
-
[13]
陶磊. 萨满主义与早期中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69-178.
-
[14]
王锺陵. 论萨特存在主义的文学观及其剧作. 学术月刊, 2017, 49(05): 116-127.
-
[15]
计海庆. 人类增强伦理中的伦理自然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20, 52(9): 39-47.
-
[16]
潘知常.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美学书写. 学术月刊, 2021, 53(6): 195-204.
-
[17]
徐竹.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1): 30-38.
-
[18]
王庆节.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端. 学术月刊, 2022, 54(3): 48-57.
-
[19]
[美]安乐哲. 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关于“成人”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20, 52(1): 22-26.
-
[20]
刘森林. 何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义. 学术月刊, 2020, 52(1): 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