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柏拉图情感哲学的历史生成与理论转型
高源
虽然古希腊史诗中不乏英雄与神谱情感现象的描绘,但首次对情感类型及本质进行哲学系统化阐述的乃是柏拉图。柏拉图情感理论的生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调整过程。通过对柏拉图不同阶段代表作的剖析,可以看到其情感心理学经历了灵肉二分到心灵三分的发展轨迹,其中透射出动态三重内循环模态的情感心灵学结构。然而,我们不应将其成熟期作品《理想国》视为柏拉图情感观的最终定位,而更应看到他晚年《蒂迈欧篇》《法律篇》等系列著作对情感功用所做的积极化调整以及理论转型,从而为西方情感哲学价值塑造奠定了重要基石。
关键词: 柏拉图|西方情感哲学传统|古希腊史诗渊源|情感心灵结构论|晚期理论转型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高源
奥古斯丁学已渐趋成为国内教父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多侧重欧陆或英美的论争文献,而北欧跨语际情境下的研究状况却少有述及。根植于路德称义问题的创新诠释,北欧边境上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教父学研究展示出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诠释之“新”体现于成神观念、成神路径、成神境界等多重维度的文献发现与理论突破,展现了本体论与现象学路径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重新定位。虽然以曼多马为代表的芬兰学派最初勃兴于与俄国东正教的交锋,然而其“参与神性”的理想人格观突破了原有宗教哲学对话模式而拓延至与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相遇,显示出与儒家天人合一理想、佛教顿悟成佛理念、道家仙化人格理论的遥相呼应。聚焦理想人格的诠释传统,不仅对深度把握北欧边境上的奥古斯丁暨教父学研究动态有所裨益,也将为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北欧”哲学互动开拓新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理想人格, 芬兰曼多马学派, 新诠释, 中国哲学, 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