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新能源力系统理论与中国特色分析
马艳, 王宝珠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出发,首先将新能源界定为一种“新能源力”,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新能源力系统理论框架。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能源力是一个由替代力、技术力、新生产力和消费力四大分力所构成的系统合力。其中,替代力是出发点,技术力是核心,新生产力是基础,消费力是最终的实现。由于新能源力系统仅靠自身难以可持续运行,必须借助政府助力。政府力则为新能源力系统的外力。政府外力是新能源力系统保持连贯性、接替性并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就中国现实判断而言,中国新能源力系统还处于不平衡发展阶段,表现为替代力缺乏主动性、技术力缺乏核心性、新生产力缺乏高端性、消费力缺乏内销性、政府外力缺乏协调性。为此,遵循政府“外力内化”的扶持目标,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设计思路。
“互联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马艳, 李韵, 蔡民强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互联网是由一个技术关系支持的,以社会经济关系形式呈现出来的虚拟空间。互联网空间首先具有商品属性,是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殊的虚拟商品,并具有超强的复制性、超越的时空性、开源的共享性、实虚的转换性等效应特征。互联网空间也可以想象为一块虚拟的土地,其价值可以分为劳动价值和虚拟价值两个部分,虚拟价值定价模型主要是由其收益与贴现率所决定,而这部分价值来源于社会价值的转移与加价。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空间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因素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因此,将互联网空间作为一个经济学变量引入到经济理论框架中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其现实逻辑是通过与信息绑定共同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而理论机理则是通过改变二维市场关系,形成三维市场关系来影响微观市场价格,其宏观作用路径则通过改变投资和消费等预期而影响经济行为,以致形成新经济态势。互联网空间也是“互联网+”这一新经济形态的新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的标志,它不仅在过滤了整个社会的同时,将经济社会分为了实际经济社会和网络虚拟经济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它带来了以劳动资料变化为标志的生产力革命,以及社会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消费方式乃至分配关系的重大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
马艳, 王琳, 杨培祥
文章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简称SSA),构建了“中国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简称CSSA),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现实逻辑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对中国转型CSSA之后进入新CSSA的科学阐释,而CSSA的动态演进逻辑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理论机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依托现实数据得出近年来中国在劳资、资资、政府角色、意识形态、国际、生态这六方面矛盾关系的“拐点式”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现实佐证,并据此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方略。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 发展阶段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