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文化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
肖伟胜
摘 要 “ 文化转向”作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人文科学领域衍生兴起的思想潮流,它是“语言学转向”的直接效应和典型表征。这种思潮在其发展的两个阶段基础上,建立起了以“语言学模型”为基础、“文化”范畴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种“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一方面冲击了传统既有学科的陈旧框架,迫使它们集体性地“转向文化”,另一方面也随之衍生出包括视觉文化在内的新兴学科。为了把握“文化转向”之后作为概念与实践的文化,法国(后)结构主义者运用“语言学模型”解读 和阐释从原始社会到当下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创建出结构人类学、符号学、文本理论、话语分析,以及精神分析学等方法,这些衍生的方法不仅为视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无疑也促成了这一门跨学科的日趋成熟。
“文学终结”之后的文学理论何处去?
肖伟胜
随着影像文化兴盛而促发的“文学终结”之说,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命运前途的思考:以探究文学的本质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是否也会随之走向终结?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本质进行反思,是一种对所有批评实践的预设进行质疑、发问的“元批评”视角。我们从这种“元话语”视角出发,一方面从存在论角度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探究,揭橥了逻各斯定义这种传统把握本质方式的限度,并试图以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来超越这一限度,这一探究路径最终促使转向对文学进行功能性界定。由于存在论视域本身固有的盲点和局限,我们从存在论转向实存论,将文学的本质作为实存概念来把握。这种从实存论出发把握本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概念,这种反本质主义的解释模型不仅有效避免了本质主义和任意随机性的两难选择,同时也走出了存在论视域解释学循环的痼疾。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学理论, 元批评, 存在论, 实存论
观念艺术的生成与内涵及其革命性意义
肖伟胜
从行动绘画发展出的两条路径分别衍生出想法类和行为类两种最主要的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形成主要源自三重面向,首先是观念艺术家对架上绘画的质疑和反叛,他们力图走出画布,将艺术逐渐智性化、观念化;其次,观念艺术冀望以纯粹的、完全非物质化的材料呈现,从而阻止艺术的商业化倾向;最后,它还源于超越60年代艺术对实物的痴迷这一愿望,有着一种强烈毁像运动的倾向。这些自觉的艺术追求使观念艺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即在创作理念上遵循以“理念观念为王”的核心原则,不拘一格地寻求与理念观念相契合的媒材,将语文重新引入到美术之中,在制作和展览上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限制,抵制艺术品的普遍商业化。观念艺术作为发生在艺术领域的一场“行动”或“事件”,它使现代艺术从视觉表现转到了观念表达上来,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和各种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且让生活直接成为艺术,艺术直接生活化,从而对既有的艺术象征秩序构成了全面质疑和彻底颠覆。
关键词: 观念艺术|生成|独特内涵|行动|革命意义
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演进逻辑及其反思
肖伟胜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以1990年代中期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的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传统经典文本或中西文化思维比较之类问题,对文化持有一种精英主义态度;之后转向于主要研究大众文化和大众社会,将文化视为一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这种转向实际暗含着学术范式的转换,从中彰显出大陆文化研究者因应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一方面悲壮地与过去陈旧认知框架和话语方式告别,致力于寻求触摸和把握当今中国的具体现实情状;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将当下情势“问题化”,勾勒描述出了当代中国新的文化地形图,并在知识实践领域发起了一场真正的“行动”,从而敞显了想象现实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人文学者, 伯明翰学派, 大众文化, 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