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国际比较文学的新格局:中国学者的贡献
王宁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当代传人佛朗哥前几年在一本新著中提出,当今比较文学的一个大趋势就是跨学科研究:其一是文学与科学,其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他在结论中呼唤一种比较美学的诞生。显然,即使是被人们认为最保守的法国学派学者也认识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大趋势,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苏源熙十多年前曾认为,比较文学学科“扮演的是为乐团的其他乐器定调的第一小提琴”的角色。但最近十年报告的主持人海斯却没有对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现状给予高度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者在致力于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学科的跨界比较研究的同时,却在科技人文的跨界研究中反应迟钝,且著述不多。这与人文学者所受到的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这正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新文科视域下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并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极好机遇,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已经而且将继续为国际比较文学新格局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国际比较文学, 中国比较文学, 新格局, 跨学科研究, 新文科
现代化、文明认同与中国消费文明的演化
王宁
消费文化全球化文献讨论了文化本地化的现象,但尚未解决全球本地化如何发生这一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个文明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中,存在不同的模式。其中一种是文明认同延续模式,它导致了全球本地化,避免非西方社会在全球化过程中陷入西方化。文明延续机制把所属文明的基本框架当作框架性认同,并以此来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通过这种机制,非西方国家既参与了全球化过程,吸纳了西方的现代化元素,同时又保留和延续了自身文明认同的基本框架。通过对中国消费文明变迁的研究,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文明演化机制,从文明认同的视角对全球本地化如何发生这一问题作出回应。
关键词: 文明认同, 框架性认同, 元素性认同, 消费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共享经济是“伪共享”吗?
王宁
共享经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面临着概念瓶颈。有鉴于此,有学者试图正本清源,从原型共享(如家庭共享和旧石器时代的社群共享)来界定当下的共享经济,并因此宣称带有营利动机的商业型共享经济平台为“伪共享”。作者不同意这种对共享经济的界定立场。共享经济其实主要是一种经济业态,不应以原型共享做评判标准。共享经济乃是一种循环经济的一部分,而市场交换是实现资源在社会网络中循环的一个有效方式。因此,共享经济既包括非营利的、作为社会创新的共享实践,也包括营利的、作为商业创新的共享经济实践。它是二者叠加而成的复合体。而造成二者可以叠加在一起的条件,是数字和通信技术革命。数字与互联网平台让共享经济成为替代传统的浪费性消费体制的一种新型消费体制,即循环式消费体制。与这种消费体制转型相对应,已经去商品化的私人资源可以再度商品化,私人性可以去私人化,从而导致私人领域的深刻转型。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循环经济, 消费体制, 社会创新, 商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