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精神科学的逻辑演进
牛文君
随着自然科学革命的推进和传统人文领域的式微,精神科学的奠基逐渐被提上日程。精神科学、人文科学有没有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这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在当今学术语境中依然显示出紧迫性。人文科学最初由维柯奠基,以诗性逻辑阐明人文知识的合法性,却忽略了知识的起源和有效性之区分;狄尔泰通过建构描述心理学和诠释学的方法论,在精神科学的奠基与证成上迈出关键的一步,不过他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认识论的框架;在精神科学的自我确证之路上,伽达默尔接力前行,其哲学诠释学证明了精神科学与理解的本质关系,确立理解的对话结构和精神科学的问答逻辑,由于这种逻辑主要局限于存在论/本体论层面的描述,故而隐含着认识论和实践价值上的相对主义危机。应在更高层面上展望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精神科学的对话逻辑,这种逻辑融合交互性、反思批判性、开放性和伦理性等元素于自身,不仅标识出精神科学的特质,也能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与创新提供助益。
关键词: 诗性逻辑, 精神科学, 体验, 理解, 对话逻辑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牛文君
“Auslegung”属于诠释学的核心概念,汉语学界有“解释”和“阐释”不同译名。从现代诠释学创立及至当代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演变,形成“客观义”和“延伸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旨趣。当代方法论诠释学的集大成者贝蒂,致力于廓清“Auslegung”概念的复杂性,重塑其内涵和外延,捍卫解释的客观性要求,使之区别于“思辨的赋义”(spekulative Deutung)。深入考察这一概念的演历、当代方法论诠释学的重塑,及其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之争,对于处理诠释学发展中的种种分歧、汉语学界的不同理解以及译名争议,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解释/阐释, 赋义, 含义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