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跨越气论的“卡夫丁峡谷”
杨泽波
先秦儒家不以自然之天论仁性,宋代之后,人们开始以气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气为自然属性,仁性为社会属性,二者不同质,由前者无法直接过渡到后者。这个问题因此成了气论的一大难点,一个难以逾越的“卡夫丁峡谷”。儒家生生伦理学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条件。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仁性由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两个部分构成。伦理心境为社会属性,当然不能以自然之天(气)来论,但生长倾向为自然属性,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以自然之天(气)来谈。生长倾向其实是自然之天(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己长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的影响,就可以形成完整的仁性了。这样,我们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回应“钱穆之问”
杨泽波
天人合一首先是道德践行意义上的。因为道德根据来源于上天,所以人成就道德后,也就达到了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外,天人合一还有道德存有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道德之心可以创生存有,一旦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有悠久的天论传统,人往往通过自我投射,将自己的创生归给上天,从而有一种与天为一的感受。在这两种意义的天人合一中,道德无相都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了无相,才能真正体会到与天的合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去除强意义的天人合一,将天人合一主要置于弱意义之上。这种意义的天人合一将是今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 钱穆之问 天人合一, 道德践行, 道德存有, 道德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