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宗庙与政治:武则天时期太庙体制研究
李永
太庙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内部承担国家祭祀功能的重要建筑空间,具有王朝建立与政权传承的象征意义。武则天改唐为周,常驻洛阳,为使洛阳具备完整的都城功能,她一方面提升洛阳为神都,另一方面开始对王朝的太庙体制进行调整。武则天时期太庙体制的调整,是以承认位于长安的李氏太庙所承载的李唐政权传承意义为前提的,因为她一直未取消李氏宗庙,仅以降低李氏宗庙规格、提高武氏宗庙规格,并在洛阳与长安均建立武氏太庙的方式显示周唐政权的更替,从而形成了武周时期特殊的“双太庙”体制。李氏宗庙的保留构成了李唐朝臣支持武氏政权的心理底线。武则天对太庙体制的调整与武周政局演变有着密切互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长安兴庆宫的政治空间建构与历史书写
李永
兴庆宫本为唐玄宗的龙潜旧宅,开元二年改建为宫。受地理形势、所处位置、功能定位、营建历程等因素影响,兴庆宫的空间布局形成了西门为正与南北分区的特点。唐玄宗营建兴庆宫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帝王符命,位于南区的龙池由于凝聚了天子气、黄龙等受命符瑞,成为玄宗君臣重点利用的政治空间。为了宣扬兄弟友爱之情,并借之塑造自己的君主德行,唐玄宗在兴庆宫西南角建设了花萼相辉楼。开元中后期,随着诸王的离世,花萼相辉楼承担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但楼体所在的西南角却由于毗邻京城要闹街区的地理位置,成为皇权展示的重要空间。勤政务本楼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了花萼相辉楼的重要地位。开元天宝之际,龙池符命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玄元皇帝李耳降现真容,兴庆宫北区取代南区,成为兴庆宫的核心区域。由于兴庆宫无法独立承担宫城的全部功能,所以唐玄宗修建了往来于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的夹城。兴庆宫由此与大明宫、太极宫连为一体。安史之乱后,兴庆宫逐渐被称为“南内”,出现在唐人文献之中。由唐入宋,兴庆宫的宫城地位尚未受到质疑,但进入南宋以后,部分史家却认为兴庆宫并非正宫。南宋史家的观点颇可商榷,故未被后世继承。
关键词: 唐玄宗|兴庆宫|龙池|花萼相辉勤政务本楼|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