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重建中国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张志刚教授访谈
张志刚, 张洪彬
张志刚,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祖籍山东牟平。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自本科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与基督教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专家库特聘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兼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等机构研究员;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1998—1999),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兼职研究员(1999),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2006—2007)等。主要研究领域:宗教学理论、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哲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等。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学导论》(1993)、《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1993)、《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1995)、《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哲学理性观比较》(1997)、《宗教学是什么》(2002)、《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修订版,2009)、《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合著,2011)、《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2014)等;主编:《宗教研究指要》《跨文化思想者文库》《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世界宗教评论》等。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反思—— 从田野调查、学术症结到理论重建
张志刚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堪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一难题早在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之时就被西方传教士提出来了,他们可谓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然而,近些年来的大量田野调查却告诉我们,看似古老的中国民间信仰之所以遍地复兴,主要原因即在于,它们乃是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仰习俗。若要重新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对民间信仰的强烈排斥倾向,深受“西方宗教概念暨宗教观”的偏颇影响,我们应该立足中国文化与宗教背景,把扎根于中国乡土的民间信仰视为“最普遍、最真实、最基本的宗教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