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张凤阳
以科塞勒克为代表的德国概念史研究,看起来属于史学类型,但它秉持的基本假设,事实上是高度哲学化的。其背负的一项学术使命,是从语言视角把握现代,因而可以称之为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就思想渊源论,科塞勒克所谓概念嬗变的“时间化”“民主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既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获得了重要启示,更受到了施密特政治哲学的深刻影响。在他眼里,1750年至1850年这一广义“革命时代”的概念剧变,根本说来就是一场体现新旧势力激烈角逐的“语义学斗争”。
关键词: 现代性, 语义学斗争, 科塞勒克, 施密特,  
人民VS.国王:断头台上的政治现代性事件
张凤阳
人民取代国王而成为神圣的主权者,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价值信仰。由于这个信仰的确立具有行动主义特征,因此,对它提供合理解释,不仅要进行思想史考察,还应将目光聚焦于断头台上的弑君或诛君事件。长期以来,流行于国内学界的政治叙事,要么在正宗教科书版本中把这一事件当作伟大的革命行动一笔带过,要么在反雅各宾暴政的框架下对其予以影射批评或刻意悬置,致使其中蕴含的丰富政治现代性信息没有得到深入解读。与历史上王朝国家的各类弑君事件不同,1649年处斩英王查理一世和1793年处斩法王路易十六因为经过了法庭审判而显得极其特殊。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现代性奠基的秘密就隐含在这先后相继的断头台事件之中。
从文化哲学到政治哲学—— 张凤阳教授访谈
张凤阳, 罗宇维
● 张凤阳,1962年生,山东利津人。198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研究,出版《现代性的谱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共和传统的历史叙事》(2008年第4期)、《西方民族-国家成长的历史与逻辑》(2015年第6期)等论文,并在国内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现致力于推动政治哲学基本概念研究和政治现象学研究。 ○ 罗宇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