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以平等心究观百家—— 吴根友教授访谈
吴根友, 郑泽绵
● 吴根友,男,1963年生于安徽枞阳,1986年在安徽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1992年,在武汉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等10余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Asian philosophy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经子关系辨正》 《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学片论》《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On the Idea of Freedom and Its Rejectio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等学术论文120余篇。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一书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周易外传》的诠释体式及其诠释的创造性
吴根友
王夫之的《周易外传》以“外传”的经学诠释体式,阐发了深刻而富有诸多新义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道论”与“知能论”思想最为系统而深刻。其“道论”中“阴阳与道为体”,“盈天地皆器,道者器之道”,“圣人依人建极”,“圣人之治”乃述器、制器而非“治道”等命题,与其“知能论”中“夫人者,合知、能而载之一心也。故曰‘天人之合用’,人合天地之用也”的思想,既基本上奠定了王夫之的唯气论的思想路线与带有近代新人文主义性质的肯定人的主体性的思想品格,也让他与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一系初步划清了界限。其中、后期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在《周易外传》一书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
担当与使命:现时代的中国哲学(笔谈)
孙向晨, 姚新中, 吴根友
编者按 哲学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面貌。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所属时代的印记,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反思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中西古今思想的激烈碰撞,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在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哲学该承担怎样的使命,又该有怎样的担当,并作出怎样的回应?这些都是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哲学系,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学院今年都迎来了建系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意味着天干地支的一个完整循环。为此,本组笔谈邀请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院长,围绕哲学的时代担当这个主题,分别从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探究、现时代中国哲学的问题与反思、中国哲学的时代任务等角度,阐发各自的观点,希望借此为深入探讨现时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之路提供参考和启示,也谨此纪念这个在新中国哲学史上有意义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