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

贺来

引用本文: 贺来.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J]. 学术月刊, 2022, 54(9): 5-13. shu
Citation:  Lai HE. From “Universality of Concept” to “Universality of Practice”[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9): 5-13. shu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马克思哲学与“人的普遍本质”理解范式的重大转换

    作者简介: 贺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长春 130015);
  • 中图分类号: A1

From “Universality of Concept” to “Universality of Practice”

  • Available Online: 2022-09-20

    CLC number: A1

  • 摘要: 如何理解“人的普遍本质”,这是哲学发展史上充满争议的重大课题。在此问题上,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概念化”的解释原则,即把“人的普遍本质”归结为运用知性思维方式所获取的人区别于其他存在者、且为所有人共同分有的“人的普遍概念”。这种对人的知性化理解在根本上是与人的现实存在相冲突的。马克思哲学改变了对“人的普遍本质”的解释原则,赋予人的“普遍性”以全新的内涵,实现了从“概念的普遍性”向“实践的普遍性”的理解范式的重大转换,扭转了把握“人的普遍本质”的致思路径。它在深层蕴含着理解“人的普遍本质”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知性思维方式”向“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为克服对人的抽象化理解,把握人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的现代哲学意义。
    1. [1]

      孔元 . 普遍性叙事的“东方”悖论:反思与超越. 学术月刊, 2022, 54(1): 127-137.

    2. [2]

      陈赟 .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学术月刊, 2022, 54(1): 34-45.

    3. [3]

      马华灵 . 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11-123.

    4. [4]

      马天航,熊觉 . 理解“国家自主性”:基于概念的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8): 80-92.

    5. [5]

      周业安 . 人的社会性与偏好的微观结构.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9-73.

    6. [6]

      段博,程霖 .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3): 5-19.

    7. [7]

      孙亮 .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社会性概念重构.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21.

    8. [8]

      马琳 .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关于非性概念的交涉. 学术月刊, 2017, 49(10): 35-45.

    9. [9]

      先刚 . 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学术月刊, 2022, 54(7): 18-26.

    10. [10]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下). 学术月刊, 2016, 48(08): 5-15.

    11. [11]

      田国强 . 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上). 学术月刊, 2016, 48(07): 5-19.

    12. [12]

      赖大仁张园园 .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 学术月刊, 2021, 53(1): 172-182.

    13. [13]

      上原麻有子 . 哲学之“可译性” —— 西田哲思中的“第一人称”意蕴探微. 学术月刊, 2016, 48(03): 5-12.

    14. [14]

      张会永 . 康德的两种道德目的概念 ——兼论一种康德式后果主义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18, 50(6): 22-31.

    15. [15]

      范勇鹏 . 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 学术月刊, 2020, 52(10): 62-76.

    16. [16]

      张勇安苏洋 . “国际卫生组织:历史上的人、政治和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48-152.

    17. [17]

      葛四友 .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18. [18]

      胡玉鸿 .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06-120.

    19. [19]

      翟翌 . 作为特许人的行政主体与“受许人的对象人”之间关系的变迁及价值. 学术月刊, 2019, 51(6): 78-93.

    20. [20]

      朱圣明 . 秦汉边民与“亡人”“蛮夷”的演生. 学术月刊, 2022, 54(4): 183-19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8
  • 文章访问数:  723
  • HTML全文浏览量:  31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9-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

    作者简介:贺来,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长春 130015)

摘要: 如何理解“人的普遍本质”,这是哲学发展史上充满争议的重大课题。在此问题上,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概念化”的解释原则,即把“人的普遍本质”归结为运用知性思维方式所获取的人区别于其他存在者、且为所有人共同分有的“人的普遍概念”。这种对人的知性化理解在根本上是与人的现实存在相冲突的。马克思哲学改变了对“人的普遍本质”的解释原则,赋予人的“普遍性”以全新的内涵,实现了从“概念的普遍性”向“实践的普遍性”的理解范式的重大转换,扭转了把握“人的普遍本质”的致思路径。它在深层蕴含着理解“人的普遍本质”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知性思维方式”向“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为克服对人的抽象化理解,把握人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具有重要的现代哲学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