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陈晓明.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 [2]

    张立文. 体用一源论. 学术月刊, 2020, 52(4): 5-22, 34.

  • [3]

    生安锋. 后理论时代的后殖民诗学. 学术月刊, 2022, 54(4): 155-163.

  • [4]

    李定广, 严维哲. “徐魏之争”:南北文学理念的碰撞与传衍.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3-139.

  • [5]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6]

    景海峰. 论“以传解经”与“以经解经” —— 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 学术月刊, 2016, 48(06): 5-12.

  • [7]

    王波.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 [8]

    杨国荣. “事”与“史”. 学术月刊, 2019, 51(1): 11-23.

  • [9]

    李晓愚. 图像如何“为史”.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3-164.

  • [10]

    朱立元, 张蕴贤. 新审美主义初探——透视后理论时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面相. 学术月刊, 2018, 50(01): 116-130.

  • [11]

    彭永捷等. “后合法性危机”时代的中国哲学史学科(笔谈). 学术月刊, 2018, 50(02): 29-47.

  • [12]

    李磊. “夏后—幽朔” 史观与赫连夏的政权建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77-186.

  • [13]

    张康之. 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中的科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18, 50(5): 78-87.

  • [14]

    钟宁桦,施翌,解咪.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配置与后期影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36-48.

  • [15]

    黄平. 王小波与文学史. 学术月刊, 2017, 49(12): 134-143.

  • [16]

    景海峰. 从经学到经学史. 学术月刊, 2019, 51(11): 5-14.

  • [17]

    姚晓雷. 重视“史”,但更要寻找“诗”. 学术月刊, 2017, 49(10): 9-12.

  • [18]

    颜青山.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 [19]

    刘亚秋. 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23-131.

  • [20]

    晁福林. 《史墙盘》铭文补释.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5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