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大安, 杨益均. 大数据时代政府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 学术月刊, 2018, 50(5): 68-77.

  • [2]

    何大安. 互联网时代厂商投资经营的网络协同化. 学术月刊, 2020, 52(11): 32-40.

  • [3]

    何大安.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及条件配置. 学术月刊, 2022, 54(4): 38-49.

  • [4]

    何大安. 金融大数据与大数据金融. 学术月刊, 2019, 51(12): 33-41.

  • [5]

    卢文超. 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17-124.

  • [6]

    郭台辉. 历史社会学方法论的分化来源. 学术月刊, 2019, 51(12): 81-94.

  • [7]

    李友梅, 耿敬.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范式. 学术月刊, 2020, 52(6): 5-16.

  • [8]

    吴越菲, 文军. 回到“好社会”:重建“需要为本”的规范社会学传统. 学术月刊, 2022, 54(2): 113-130.

  • [9]

    胡安宁. 实质认同与图式关联: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34-147.

  • [10]

    王星. 技能形成、技能形成体制及其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展望. 学术月刊, 2021, 53(7): 132-143.

  • [11]

    李钧鹏,许松影. 必要的张力:社会学思想史的内外之分. 学术月刊, 2023, 55(9): 113-130.

  • [12]

    姚泽麟.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伦理:概念源流与中国现实. 学术月刊, 2024, 56(1): 127-140.

  • [13]

    肖瑛. 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5-16.

  • [14]

    闻翔. “东方经济”与中国乡村工业化的社会学机制. 学术月刊, 2021, 53(4): 142-151.

  • [15]

    郑作彧.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学术月刊, 2021, 53(5): 120-133.

  • [16]

    闻翔. 艺术市场全球化的社会学叙事:表现、机制与后果. 学术月刊, 2022, 54(8): 118-128.

  • [17]

    向静林. 金融治理的社会学探究:一个多层制度分析框架. 学术月刊, 2023, 55(5): 131-149.

  • [18]

    闻翔. 艺术市场研究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学术月刊, 2023, 55(6): 116-124.

  • [19]

    谢宇. 社会学本土化与定量研究的再思考. 学术月刊, 2024, 56(3): 120-128.

  • [20]

    胡晓鹏,徐群利. 大数据驱动与经济发展:理论机制与规制思路. 学术月刊, 2023, 55(6): 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