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和陈麟辉。“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法治视野下的国家、政府与社会”学术工作坊在重庆召开

  • 分享到:

2021710日,“法治视野下的国家、政府与社会”学术工作坊在重庆召开。会议由《学术月刊》杂志社西南政法大学期刊社《现代法学》编辑部《法律和政治科学》联合主办,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承办。来自《学术月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战线》、《现代法学》等学术刊物的专家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河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云南警官学院、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由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期刊社社长周尚君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力,《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致辞。

 

 

论题一:“国家治理的技术维度与价值维度”

 

第一环节由《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常务副主任沈丽飞担任主持人,《现代法学》主编赵万一、西南政法大学周尚君教授、陆幸福教授参与与谈。与会人员对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侯猛教授作《党领导立法的制度格局——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研究中心》的报告,关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之后的研究和组织学的研究两个切面,同时考虑到党管立法研究与党管政法研究的不同,对党领导立法的制度格局进行考察。上海交通大学程金华教授作《法治国家、政府和社会建设的“一体性”》的报告,认为应当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去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一体化”,以及法治社会在整个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王春磊作《透过标准的治理:信息化时代的资本、技术与法治》的报告,认为法学不能只关注技术,应当透过技术关注背后的资本,技术资本主义对法治造成了全方位冲击,在治理的路径选择上可以对标准进行一个制度性赋能,以资本治理为本重构价值标准。西南政法大学谭清值博士作《政府价值治理合法性:证成与实现》的报告,认为当前宪法法律上的核心价值观条款为政府价值治理供给“薄合法性”,它只能承担一种较弱的合法性论证功能。为实现政府价值治理的“厚合法性”,报告人提出了相辅相成的两条进路。

 

论题二是“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第二场论题由华东政法大学于明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汪仲启副教授、河南大学贾永健副教授参与与谈。西南政法大学朱林方博士作《党章变迁的内在逻辑:19212021》的报告,从党章变迁的社会主义逻辑、民族主义逻辑与发展主义逻辑三条线索梳理党章百年变迁的内在逻辑。厦门大学魏磊杰副教授作《党内治理法治化的程度与限度》的报告,在论述了党内治理法治化的基础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在程度上以国法思维的框架完善党内法规,在限度上党内法治化应做到维持党的规范化与能动性的动态平衡。湖南大学刘怡达副教授作《法律中的“党的领导”条款及其合宪性调控》的报告,对党的领导是否应当写入法律、“党的领导”在法律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如何使法律中“党的领导”条款符合宪法中规范的意涵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中央民族大学助理教授邵六益作《政法体制的政治历史解读》的报告,从20世纪中国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背景出发,为政法体制的形成提供一种融贯的解释进路——将政法实践置于中国现代化与国家转型之中,并且为政法体制的内在结构提供一种融贯的解读。

 

论题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该环节由西南政法大学张瑞博士主持,《现代法学》副主编董彦斌、西南政法大学刘志伟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许聪博士参与与谈。上海财经大学王宇欢博士作《地方人大改革试验授权的法治路径》的报告,从地方人大运用“决定”方式授权的合法性争议入手,指出“决定”仍然包含着合法性的契机,在摒弃形式上的合法性争论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充实决定程序和实质性内容来促进决定的正当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杨副教授作题为《国家认证能力的实践困境与法治建构——从社区“万能章”问题切入》的报告,以社区“万能章”问题为经验切口,对国家认证的基层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目前行政审批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反映出当前政府职能和运行的部分短板,在此基础上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形成反思和改进。西南政法大学梁西圣博士作《当代中国法治逻辑的转换:从宏大叙事到微观细描》的报告,认为法治的中宏观叙事只是法治的过程和环节之一,仅有这个过程和环节是不行的,应当转向微观细描,助力法治建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琴瑟和鸣,实现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法治逻辑的良性互动。西南政法大学梁洪霞副教授作《关于备案审查结果溯及力制度的几个基础问题——与王锴、孙波教授商榷》的报告,以是谁有溯及力、对谁有溯及力、溯及力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案件是否溯及这四个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我国应充分考虑法治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辩证关系,构建“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渐进式的溯及既往为例外”的溯及力模式。

  

论题四:“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治理实践的演进逻辑”

该环节由西南政法大学张瑞博士作为主持人,云南大学张剑源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龙刚副教授、四川大学张潋瀚博士参与与谈。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刘威教授作《加码还是解码?——后疫情时期“码治理”何去何从》的报告,以一种技术—社会史的角度分析“码治理”的实践经验,阐释了“码治理”共治共享与治理霸权之间的悖论,对其现存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度反思。山东大学崔寒玉博士作《国家权力配置原则的宪法动力学解释》的报告,探究了既有解释方法在阐释民主集中制原则上的不足,引入“宪法动力学”的解释方法来补足当前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规范释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民主集中制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以及该原则在国家治理中的运作逻辑。重庆大学博士生晁群作《“执法”与“政教”之间:基层治安实践中的政治理性——以公安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中心》报告,以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为对象,通过探讨基层警察如何处理纠纷,分析基层的行政组织及其成员使用的政治话语与行动策略,从而理解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引导行动和塑造主体的“政治理性”。云南大学张剑源教授作《迈向法治化:公共卫生治理转型与路径选择》的报告,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讨论。除了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外,我国在公共卫生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实际上也不断创造着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