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 分享到:

2022年7月19日至21日,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主办、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的第十届边疆中国论坛暨“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举行。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2篇,参加会议的学者共72人,其中线下参会学者52人;会议上发言的学者共48人,其中线下学者30人,线上学者18人。参会学者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吐鲁番学研究院等2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会议期间,现场有20余位前来旁听的学者,线上收听收看的学者累积1000余人次。

大会开幕式由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主持,学院党委书记盖金伟教授,中国吉木萨尔县委常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张永军,《学术月刊》编辑周奇分别致辞。

大会围绕会议主题“地域、族群与中华民族”进行了一天半的研讨。在主旨发言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复旦大学的姚大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魏坚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纳日碧力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郭物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李鸿斌教授依次发言,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相关制度的百年变迁》《契丹早期历史再讨论》《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启示》《话语中国与中国话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从北庭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论唐朝幽州军镇员属本土化的现象》。6位学者的发言或以考古学为基础,或以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为视野,论证天山北麓东端人群历史的演进过程以及汉唐以来多民族和人群的一体化过程;或以党的民族理论和相关制度百年变迁透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和现实必要性,或以中国北方契丹的历史、唐朝幽州军镇员属本土化情况来看北方民族和特殊地域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多一体演变和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情形。

主旨发言之后,会议利用两个半天分成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专题研讨。专题分别是边疆中国历史、当代中国边疆社会、中华民族与边疆中国、边疆中国研究,44位学者在各自会场进行了发言。

闭幕式由《学术月刊》周奇编辑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李鸿斌教授就本次会议从议题、学术性和规范性、研究领域的聚焦以及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他指出,通过本次会议,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正在聚焦的学科领域和研究归宿,也可看到学者代际的传沿情况,更看到了学科研究的交叉趋向;作为会议承办方,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教授则从本次会议的筹办和策划、会议特点以及未来期望等方面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