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第九届汇智公共经济学论坛于近日在沪成功举办

  • 分享到:
由《学术月刊》杂志社、《比较》编辑室、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九届汇智公共经济学论坛”,于2020年8月29日-30日在上海市青浦区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与发展再展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月刊》杂志社和《比较》编辑室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并作精彩发言与讨论。本次论坛共两天,8月29日为论坛的会议阶段,30日为在金泽镇的参观座谈阶段。
 
8月29日上午,首先由上海汇智经济学与管理学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黄少卿作开场致辞,他简短介绍了汇智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以及汇智公共经济学论坛的发起与主旨。之后,本次论坛正式开始。会议全天分为四个主题研讨阶段,每阶段均有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环节。

上午的第一阶段主题为“如何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杨盼盼作了以“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为题的主题发言,她介绍了双循环格局作为一个政策表述的缘起和背景,并且就如何理解国内国际循环进行了学理阐述,最后,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本国企业增加值占比的角度,就各国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依赖程度进行了测算与国别比较,由此对未来中国如何确保产业链效率与安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中国社科院黄阳华、上海交大黄少卿、中国社科院林盼、中国人民大学杨其静和北京大学余昌华等人分别就双循环的概念与内涵、双循环理解上可能的歧义、双循环背景下政府政策对效率和安全的权衡,以及由此可能发生的政策调整与企业调适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论辩。
 
第二阶段主题为“后疫情时代如何协调公卫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志青以“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若干思考”为题展开主题发言,他首先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实现相互协调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然后,通过长三角地区的六个调研案例,他分别从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与金融发展、环境与社会治理、环境与市场治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环境与三农治理之间如何实现协调进行了详细分析。南京大学郑江淮、上海交大黄少卿、清华大学陈玲、上海交大张传勇、中国人民大学杨其静和林晨、中国社科院黄阳华等人分别就环境治理标准的动态调整、权力管控和权利博弈两种协调机制的差异、基于规则的治理及其工具、环境治理的区域利益协调,以及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间环境治理的成本收益分析问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下午开始的第三阶段主题为“全球经贸和公共卫生协调治理机制的重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余昌华基于自己的学术论文做了题为“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危机与经济政策”的主题分享,他首先区分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的FDI和以金融相关的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等两种资本流动,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开放资本账户对一国的有利影响和因抬高企业杠杆率导致风险暴露的不利影响,以及进行资本管制的各种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讨论,最后就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作了简单分析。南京大学郑江淮、上海交大黄少卿、中国人民大学杨其静、中国社科院黄阳华、杨盼盼和林盼分别就不同资本流动的最优选择、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管制的条件是否成熟、全球安全资产的供需失衡与中美博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下顺差逆差的不同搭配下的金融风险,以及中国如何在既有国际秩序下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坦率的观点分享。
 
第四阶段主题为“新一轮科技发展与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江淮老师以“数字化技术、全球价值链双向流动与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为题作了全面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产业数字化的概念及在不同国家政策上的具体表现,随后详细介绍了产业数字化对经济活动各个方面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包括工业机器人对工人的替代、制造业更快的创新,衍生的对包括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巨大需求和发展机会、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聚的重构、城市化模式的调整,以及产业竞争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最后,基于这些方面的潜在影响,他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技术将如何塑造中国增长新动能及相应的政策诉求。中国社科院黄阳华、上海交大黄少卿、《比较》编辑室余江、清华大学陈玲、中国人民大学林晨和复旦大学李志青分别就数据成为独立生产要素后对二三产业关系的影响、制造业自动化对中国参与全球分工能力的削弱与制造业回流美国、数字技术引发的收入分配两极化的加剧、数字技术对一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数字技术引发产业集聚模式的变化与城市间关系的变化、数字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依然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等问题进行了意犹未尽的热烈发言。
 
在会议中间,《学术月刊》杂志社高级编辑沈敏介绍了本刊的学术定位和用稿偏好,并期待与会专家的踊跃投稿;《比较》编辑室余江感谢在座专家长期的支持,希望与大家继续合作。全天研讨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林晨简短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成果,进行了闭会致辞,并期待下一次论坛再见。 

8月30日上午,部分与会者来到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进行参观和座谈。各位专家学者在朱卫东副镇长的引领下近距离接触金泽特色的古庙与古桥,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并重点参观了金泽工艺社,在园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观赏乐清首饰龙、苗族服饰等中国传统工艺,了解金泽文化创业产业发展与现状。随后,各位专家学者在金泽镇政府听取了朱卫东对金泽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介绍,尤其是对金泽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地区,在华为研发中心项目进驻背景下本镇“十四五”规划的介绍。各位专家学者就金泽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创、金融和文创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