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English
期刊简介
MORE >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1月。19583月,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以推动、协调全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普及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简称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成为上海市社联的机关刊物。上海市社联历任主席为陈望道、夏征农、罗竹风、李储文、秦绍德,现任主席为王战,党组书记为王为松,专职副主席为王为松、任小文,党组成员包括王为松、任小文。“文革”期间,上海市社联停止活动,《学术月刊》停刊。1978年上海市社联重新恢复职能,《学术月刊》也随即于19791月复刊。

《学术月刊》的创办,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著名学者郭沫若题写了刊名。在创刊和复刊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近百位前辈、专家和学者,如沈志远、王亚夫、石啸冲、许杰、刘佛年、吴承禧、吴文祺、尚丁、周谷城、周原冰、曹未风、曹漫之、冯契、刘大杰、沈尹默、束世澂、宋原放、李平心、李亚农、罗竹风、周予同、周抗、金仲华、陈文彬、陈守实、陈虞荪、孟宪承、胡曲园、唐弢、黄逸峰、舒新城、杨宽、漆琪生、蔡北华、王眉征、乔彬、吴泽、汪旭庄、张薰华、徐中玉、章恒忠、傅季重、丁祯彦、马达、王维、方重、马飞海、江岚、朱东润、孙怀仁、沈以行、陈京璇、李佐长、李培南、李俊民、李储文、陆志仁、杭苇、金顺尧、郑心永、胡少鸣、钟望阳、施平、夏禹龙、姚耐、徐仑、徐盼秋、舒文、蒋学模、曾乐山、蓝瑛、蔡尚思等担任过常务编委、编委。历任总编辑为:周原冰、王亚夫、章恒忠、黄迎暑、王邦佐、田卫平、金福林、姜佑福;现任总编辑为金福林。其中,王亚夫任总编辑达三十年之久,为《学术月刊》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2003年和2005年,《学术月刊》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第三届“国家优秀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学术月刊》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12年,《学术月刊》被列为国家社科规划办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2015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6年荣获中国期刊海外发行百强称号。2018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连续多届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学术月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稳定的来源期刊,并入选“C100期刊目录(2018版)”。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中,列“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3位(含高校学报)。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8年版)》中,《学术月刊》被评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2020年,《学术月刊》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列“人文学科综合刊”第1

2006-2020年,《学术月刊》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重要二次文献传播平台上转载、转摘的文章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此外,《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03年率先发起“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最初与《文汇读书周报》合办,2006年和2011年先后联合《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十八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出版界享有良好声誉与较大影响力。

站内搜索
信息公告
MORE >
关注我们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公众微信号

友情链接

会议 | 第九届边疆中国论坛在兰州大学举办

  • 分享到:

2021727日上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社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边疆中国论坛在兰州大学开幕。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校的40多位学者参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因疫情、台风、洪水等原因不能到场专家的改为线上发言。

 

边疆中国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社发起并作为第一主办单位,以从事边疆史研究的有关学者为核心,联合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研究者,坚持学科交叉、古今贯通,首届论坛于2013年在上海举办。第九届边疆中国论坛以“环境资源·族群社会·历史演进”为主题,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干旱区水利史研究团队具体承办。兰州大学具有从事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的悠久传统,在历史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框架下皆曾取得重要成果。

 

《学术月刊》杂志社周奇编辑表示,研究中国边疆历史的来龙去脉解释族群到民族的演变轨迹是举办边疆中国论坛的重要初衷;理解统一中国不断演进的历史脉络、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强大凝聚力来源,这一宗旨在历届边疆中国论坛中一以贯之。本次论坛增加了“环境资源”这一主题,则是意识到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在边疆历史现实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理应得到边疆研究者的更多重视。探讨边疆学有关理论是论坛的重要方向,围绕不同边疆区域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历届论坛中各类论文的主体,本届论坛亦不例外,大抵围绕东北及海疆、西南、西北三个区域展开,也讨论域外要素对西北边疆借鉴与影响作用。

  

在圆桌会议讨论时间。诸位学者围绕边疆族群观念的形成演化、边疆研究中学术与现实的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陈麟辉研究员对各位学者表示感谢,对《学术月刊》杂志在支持推动中国边疆问题研究方面的努力表示充分肯定,祝愿边疆中国论坛越办越好。本届论坛承办方代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干旱区水利史研究团队负责人张景平研究员在答谢辞中表示:感谢边疆中国论坛给予不同学科学术同仁一个开展前沿讨论的舞台;“边疆”既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学术研究的范式,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均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