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周月峰

引用本文: 周月峰.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J]. 学术月刊, 2020, 52(3): 167-178. shu
Citation:  Yuefeng ZHOU. The Modernity Denied by the Future: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Making of the Hybridity of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3): 167-178. shu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作者简介: 周月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
  • 中图分类号: K25

The Modernity Denied by the Future: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Making of the Hybridity of May Fourth New Culture Movement

  • Available Online: 2020-03-01

    CLC number: K25

  • 摘要: 以往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五四学生运动影响下的转变,而忽视了欧战的深远影响。自清末至民初,中国人以西为新,视彼时西方现代文明为中国之未来,前期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时人认为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并视之为新的“过渡时代”。“未来”总体混沌而未知,但又被认为超越甚至否定现代文明,思想界也随之出现“现代”负面整体化的倾向。正因此,时人以“未来”之名,部分消解了现代文明的正当性,同时一定程度上解救了被认为与现代文明对立的中国传统文明及其他被压抑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明、预想中的未来文明,多元互歧、互渗互竞,角逐于五四思想界,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多歧性。
    1. [1]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2. [2]

      瞿骏 .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3. [3]

      徐佳贵 .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4. [4]

      桑兵 .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学术月刊, 2024, 56(3): 196-211.

    5. [5]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6. [6]

      韩水法 .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7. [7]

      齐卫平,樊士博 . 新使命与新叙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 学术月刊, 2024, 56(2): 21-32.

    8. [8]

      陈建华 .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9. [9]

      王春光 . 乡村非就业收入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未来可能图景.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28-140.

    10. [10]

      陈伟 .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学术月刊, 2019, 51(8): 122-131.

    11. [11]

      [英]蒂莫西·威廉姆森① . 哲学及其未来. 学术月刊, 2021, 53(7): 14-21.

    12. [12]

      付建舟 . 中国现代文学“图像世界”的三种图像模式. 学术月刊, 2021, 53(7): 168-178.

    13. [13]

      王云张畇彬 . 社会偏好理论:争议与未来发展. 学术月刊, 2021, 53(6): 72-86.

    14. [14]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15. [15]

      张仲民 .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16. [16]

      庞中英 . 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比较和反思. 学术月刊, 2020, 52(12): 57-67.

    17. [17]

      孙周兴 .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学术月刊, 2019, 51(6): 5-12.

    18. [18]

      夏怡然陆铭 . 行政主导的人力资本均衡可否持续:让历史告诉未来. 学术月刊, 2018, 50(5): 45-55.

    19. [19]

      王诗宗杨帆 . 基层治理研究:当下反思、必要共识及未来想象. 学术月刊, 2022, 54(7): 80-92.

    20. [20]

      何大安 . 市场型计划经济: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图景. 学术月刊, 2023, 55(6): 38-5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7
  • 文章访问数:  1518
  • HTML全文浏览量:  24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3-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作者简介:周月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 以往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五四学生运动影响下的转变,而忽视了欧战的深远影响。自清末至民初,中国人以西为新,视彼时西方现代文明为中国之未来,前期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时人认为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并视之为新的“过渡时代”。“未来”总体混沌而未知,但又被认为超越甚至否定现代文明,思想界也随之出现“现代”负面整体化的倾向。正因此,时人以“未来”之名,部分消解了现代文明的正当性,同时一定程度上解救了被认为与现代文明对立的中国传统文明及其他被压抑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明、预想中的未来文明,多元互歧、互渗互竞,角逐于五四思想界,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多歧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