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

杨帆

引用本文: 杨帆.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J]. 学术月刊, 2022, 54(12): 93-105. shu
Citation:  Fan YANG.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Legal Normativity: Recasting the Habermas-Foucault Debate in Context with Legal Philosoph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2): 93-105. shu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

    作者简介: 杨帆,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12);
  • 中图分类号: D90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Legal Normativity: Recasting the Habermas-Foucault Debate in Context with Legal Philosophy

  • Available Online: 2022-12-15

    CLC number: D90

  • 摘要: 法之规范性的基础和来源一直是法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社会理论出发可以对这一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哈贝马斯与福柯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哈贝马斯试图用交往理性观来重建现代社会,主张法律虽然可变,但是必须来自以道德普遍性原则为基础的商谈民主程序;而福柯则否认作为现代社会之根基的“主体”和“理性”等概念,认为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被微观权力所塑造,因而法之规范性基础也是暂时的、情境的、流动的。他们的争议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与情境主义的对话。综合视角的社会—法律理论建构应该兼顾两者,在“薄”的普遍性基础上寻求具体社会实践的规范意义。
    1. [1]

      孙海波 . 道德立法的法哲学省思. 学术月刊, 2021, 53(5): 106-119.

    2. [2]

      戴昕 . “看破不说破”:一种基础隐私规范. 学术月刊, 2021, 53(4): 104-117.

    3. [3]

      丁进 . 《周礼》“官属法”新说.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65-175.

    4. [4]

      ● 黄勇○ 王振钰 .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09-216.

    5. [5]

      ● 何志鹏○ 宋瑞琛 . 国际法的四重意象与中国国际法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6): 209-216.

    6. [6]

      [英]蒂莫西·威廉姆森① . 哲学及其未来. 学术月刊, 2021, 53(7): 14-21.

    7. [7]

      颜青山 .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8. [8]

      吴晓明 .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7.

    9. [9]

      沈国明 .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断. 学术月刊, 2021, 53(7): 5-13.

    10. [10]

      吴文芳刘洁 . 新技术变革时代“人”的变迁与社会法回应. 学术月刊, 2021, 53(8): 106-122.

    11. [11]

      刘承韪 . 论英美法引入与中国合同法的发展. 学术月刊, 2022, 54(4): 100-120.

    12. [12]

      魏磊杰 .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观的理论构成与多元实践. 学术月刊, 2022, 54(6): 109-124.

    13. [13]

      方松华熊务丰 .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学术月刊, 2021, 53(12): 5-12.

    14. [14]

      吴晓明 .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

    15. [15]

      王庆节 .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端. 学术月刊, 2022, 54(3): 48-57.

    16. [16]

      黄瑞成张鑫玛赫更里 .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海德格尔. 学术月刊, 2022, 54(6): 85-97.

    17. [17]

      仲霞 . “美学是第一哲学”的中国论说. 学术月刊, 2022, 54(7): 161-170.

    18. [18]

      林美茂贾晰 . 和辻哲郎与“日语哲学”的探索. 学术月刊, 2022, 54(9): 14-25.

    19. [19]

      王炳权 . 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 学术月刊, 2022, 54(12): 71-80.

    20. [20]

      程大中汪宁甄洋 . 中国参与RCEP:基础、规则与前景. 学术月刊, 2021, 53(3): 35-4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167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2-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法之规范性的社会基础:法哲学视阈中的哈贝马斯与福柯之争

    作者简介:杨帆,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法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法之规范性的基础和来源一直是法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社会理论出发可以对这一问题展开新的探索。哈贝马斯与福柯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哈贝马斯试图用交往理性观来重建现代社会,主张法律虽然可变,但是必须来自以道德普遍性原则为基础的商谈民主程序;而福柯则否认作为现代社会之根基的“主体”和“理性”等概念,认为它们都是在特定情境下被微观权力所塑造,因而法之规范性基础也是暂时的、情境的、流动的。他们的争议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与情境主义的对话。综合视角的社会—法律理论建构应该兼顾两者,在“薄”的普遍性基础上寻求具体社会实践的规范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