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人格化原则”取消的代价与责任者的观点

刘静

引用本文: 刘静. “人格化原则”取消的代价与责任者的观点[J]. 学术月刊, 2023, 55(3): 35-44, 139. shu
Citation:  Jing LIU. The Cost of Abandoning the Personification Principl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ponsible Person[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3): 35-44, 139. shu

“人格化原则”取消的代价与责任者的观点—伍德对“人是目的”命题的价值论解读及其疑难

    作者简介: 刘静,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4);
  • 中图分类号: B5

The Cost of Abandoning the Personification Principl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ponsible Person

  • Available Online: 2023-03-20

    CLC number: B5

  • 摘要: 生物技术的革命重新定义了“人的生命”,挑战了传统哲学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人是目的”命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尊严理论如何容纳新的伦理身份,证成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成为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伍德在康德义务论伦理学框架内,通过对人性公式的价值论重构,打破了“人格”和“物”的二元对立,在理性中心主义观念下完成“人是目的”到“物是目的”的拓展论证,最后推出“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和“动物直接义务论”。但伍德的价值论重构和拓展论证,却以取消“人格化原则”为代价,造成了人性和人格性的分离,弱化了责任者的道德主体地位。其实,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是一个“道德命令式”,并不依赖于价值论的基础,自由和尊严首先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价值”和“权利”。我们要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根基和人的自由本性,坚持一种“责任者”的观点,基于义务的建构论去构建和扩大伦理关切的视界,捍卫“非理性人的尊严”和证成一种“强”的动物间接义务论。
    1. [1]

      刘静 . 基因编辑与人的尊严. 学术月刊, 2021, 53(9): 28-37.

    2. [2]

      梁涛 . 荀子人性论的中期发展—— 论《礼论》《正名》《性恶》的性-伪说. 学术月刊, 2017, 49(04): 28-41.

    3. [3]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4. [4]

      胡玉鸿 . 合理区隔:维系人的尊严必需的距离空间.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06-120.

    5. [5]

      孙从嘉 . 人格与理性选择.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8-29.

    6. [6]

      张康之 . 论合作治理中行动者的独立性. 学术月刊, 2017, 49(07): 68-77.

    7. [7]

      汪仲启 . 指派责任制:回应性政府建构的一种有效机制. 学术月刊, 2022, 54(11): 84-95, 120.

    8. [8]

      饶静 . 美育的人格化动因. 学术月刊, 2021, 53(9): 159-167.

    9. [9]

      李硕董铁柱 . 《真诰》中的仙人、灵媒与学道者 —— 兼从“灵媒更替事件”论《真诰》文本的真实性.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76-184.

    10. [10]

      杨大春 . 从心性现象学到物性现象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25-33.

    11. [11]

      张会永 . 动物伦理学中的康德式义务论. 学术月刊, 2020, 52(8): 56-66, 82.

    12. [12]

      小田 . 马如飞轶事与近代说书人的理想人格生成.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1-184.

    13. [13]

      高源 .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学术月刊, 2021, 53(9): 38-48.

    14. [14]

      高松 . 从动物到AI——对意义理解诸形态的现象学考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5-27.

    15. [15]

      刘忠 . “革命的保卫者”. 学术月刊, 2021, 53(6): 121-136.

    16. [16]

      张先清刘长仪 . 从“他者”到“国民”.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42-152.

    17. [17]

      朱圆 . 脆弱性理论与国家治理责任新解. 学术月刊, 2017, 49(03): 81-90.

    18. [18]

      张可云刘敏 . 媒体关注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学术月刊, 2021, 53(9): 57-71.

    19. [19]

      陈钊王旸黄伟 . 中国的企业在尽怎样的社会责任 —— 来自民营部门调查的证据. 学术月刊, 2016, 48(03): 37-47.

    20. [20]

      马洪王致民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法律定位及其体系构建. 学术月刊, 2022, 54(11): 96-10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302
  • HTML全文浏览量:  4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人格化原则”取消的代价与责任者的观点

    作者简介:刘静,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 130024)

摘要: 生物技术的革命重新定义了“人的生命”,挑战了传统哲学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人是目的”命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尊严理论如何容纳新的伦理身份,证成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成为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伍德在康德义务论伦理学框架内,通过对人性公式的价值论重构,打破了“人格”和“物”的二元对立,在理性中心主义观念下完成“人是目的”到“物是目的”的拓展论证,最后推出“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和“动物直接义务论”。但伍德的价值论重构和拓展论证,却以取消“人格化原则”为代价,造成了人性和人格性的分离,弱化了责任者的道德主体地位。其实,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是一个“道德命令式”,并不依赖于价值论的基础,自由和尊严首先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价值”和“权利”。我们要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根基和人的自由本性,坚持一种“责任者”的观点,基于义务的建构论去构建和扩大伦理关切的视界,捍卫“非理性人的尊严”和证成一种“强”的动物间接义务论。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