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吴晓明

引用本文: 吴晓明.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J].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7. shu
Citation:  Xiaoming WU. Reflections on the Premise of Comparison of Chinese-Western Philosophies[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3): 18-37. shu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作者简介: 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中图分类号: B0

Reflections on the Premise of Comparison of Chinese-Western Philosophies

  • Available Online: 2022-03-20

    CLC number: B0

  • 摘要: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一要义来明确解释学的主旨与思想任务,来掌握它对于哲学比较来说的基础性意义。总而言之,只有在这样一些前提能够被批判的反思牢牢地把握住时,中西哲学间的比较才能摆脱它长期以来的素朴方式与天真状态,从而得到积极的展开和富有成效的推进。
    1. [1]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2. [2]

      王世鹏 .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与自我悖论新解. 学术月刊, 2020, 52(2): 20-29, 19.

    3. [3]

      贺来 . 站到“界限”之上:哲学前提批判的真实意蕴. 学术月刊, 2017, 49(01): 28-35.

    4. [4]

      何卫平 .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5-23, 39.

    5. [5]

      周嘉昕 .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6. [6]

      林忠军 .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7. [7]

      王庆节 . 皮尔士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端. 学术月刊, 2022, 54(3): 48-57.

    8. [8]

      倪逸偲 . 自我意识的结构困难. 学术月刊, 2022, 54(7): 27-34.

    9. [9]

      刘方喜 .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8): 5-15.

    10. [10]

      庞中英 . 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比较和反思. 学术月刊, 2020, 52(12): 57-67.

    11. [11]

      马琳,凡·柏拉克 . 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 学术月刊, 2018, 50(9): 35-43.

    12. [12]

      康翟 .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前提. 学术月刊, 2017, 49(11): 28-47.

    13. [13]

      徐竹 .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1): 30-38.

    14. [14]

      皇甫鑫,陈国权 . 自我革命政治与功能性分权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9): 68-76.

    15. [15]

      高新民卢锐 .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 学术月刊, 2019, 51(4): 31-42.

    16. [16]

      高新民胡水周 . 佛教心灵哲学重构之我见. 学术月刊, 2018, 50(5): 25-35.

    17. [17]

      李佃来 . 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四个根本性误解. 学术月刊, 2018, 50(8): 20-32.

    18. [18]

      方松华熊务丰 .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学术月刊, 2021, 53(12): 5-12.

    19. [19]

      高新民郭佳佳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26.

    20. [20]

      孙周兴 . 我们可以通过汉语做何种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7): 25-3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345
  • HTML全文浏览量:  3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作者简介: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摘要: “哲学比较”之所以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前提反思,是因为前提的未经审视只会为任意和武断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通达特定民族精神的整体及其根本不再成为可能。前提反思意味着要去追问:哲学比较将从何处起步、进入怎样的理论视域以及采取何种基本的理解方式,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所谓“真实效准”,是指依循必要的原则和尺度,以不断增益确定性的方式,使哲学比较的各方面有效地保持在同整体及其根本的有机联系中。第一,“开端的本性”对于比较不同哲学思想之传统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说特定的哲学开端意味着特定精神类型的指令和定向,那么这样的命运性肇始便引领着并且规模着特定哲学的整个历史性进程。第二,在现代世界的处境中,实际发生的哲学比较不能不一般地运行于西方哲学的坐标之中,并且不能不一般地采用现代话语的形式。因此,除非西方哲学的“自我批判”能够被明确地意识到并决定性地进入比较的视域中,否则就不可能为客观地理解古代哲学和东方哲学提供真正的基础。第三,就像哲学比较运行其上的立场要能够批判地获取一样,使比较得以开展并由以进行的“解释”也须摆脱它的天真状态。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去掌握“超越一切主观意义的现实”;必须根据这一要义来明确解释学的主旨与思想任务,来掌握它对于哲学比较来说的基础性意义。总而言之,只有在这样一些前提能够被批判的反思牢牢地把握住时,中西哲学间的比较才能摆脱它长期以来的素朴方式与天真状态,从而得到积极的展开和富有成效的推进。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