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

李智君

引用本文: 李智君.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J]. 学术月刊, 2020, 52(7): 155-170. shu
Citation:  Zhijun LI. Buddhist Manipulation of Luoyang’s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dscap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7): 155-170. shu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以景观高度演替和时间节律变化为例

    作者简介: 李智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 中图分类号: K23

Buddhist Manipulation of Luoyang’s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dscape i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 Available Online: 2020-07-20

    CLC number: K23

  • 摘要: 佛教进入中国城市后,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景观的高度和时间节律方面,金刹与灵台比高,金铎与钟鼓竞鸣,改变了中国城市原有的景观特征。这一现象在北魏首都洛阳表现得尤为突出。灵太后胡充华将佛教建筑景观,尤其是将佛塔高度的象征意义完全政治化−佛塔的高度即是权力的高度,因此,洛阳城内最高的永宁寺塔,作为转轮圣王的象征,其供养者非灵太后莫属。其次,无论城里城外,佛塔的高低,都按供养人的政治权力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其三,拥有最高权力的灵太后,其供养所立的佛塔,占据洛阳最具象征性的城内、城南和城东空间。儒家特别看重的洛阳中轴线,更是灵太后精心规划设计的空间,塔刹林立,圣像庄严,完全是一派佛国气象。北魏将首都从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原本的目的是想由塞外入驻中原,完成汉化,成为中原正统,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他们选择了中央集权制,在信仰层面却选择了佛教。究其原因,北魏放弃祭天传统后,统治阶层佞佛,尤其是掌握皇权的后妃佞佛,是汉化道路发生突变的政治推手。北魏从塞外南下中原汉化过程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北魏的亡国而消失,相反却成为隋唐帝国的共同特色。可见,北魏在政教关系方面,也担当了开启北朝,孕育隋唐的角色。
    1. [1]

      赵永磊 . 神圣与世俗:北魏平城明堂礼仪发覆. 学术月刊, 2021, 53(1): 183-196.

    2. [2]

      李智君 . 中西僧侣建构中土清凉圣地的方法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9): 187-202.

    3. [3]

      高新民胡水周 . 佛教心灵哲学重构之我见. 学术月刊, 2018, 50(5): 25-35.

    4. [4]

      王耘 . 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 学术月刊, 2019, 51(2): 137-1.

    5. [5]

      周东平姚周霞 .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中罪观念的影响.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43-160.

    6. [6]

      李智君 . 天竺与中土:何为天地之中央 —— 唐代僧人运用佛教空间结构系统整合中土空间的方法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21-131.

    7. [7]

      陈群志 . 詹姆士的时间哲学及其现象学效应. 学术月刊, 2016, 48(04): 29-39.

    8. [8]

      李贵 . 汴京气象:宋代文学中东京的声音景观与身份认同. 学术月刊, 2022, 54(1): 167-177.

    9. [9]

      王寅丽 . 现代共和思想的时间意识:以波考克和阿伦特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36-41.

    10. [10]

      张蕴艳 . 《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42-150.

    11. [11]

      毕旭玲 . 节气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55-163.

    12. [12]

      张一兵 . 先在的数字化蒙太奇构架与意识的政治经济学——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5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2143
  • HTML全文浏览量:  27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7-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

    作者简介:李智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佛教进入中国城市后,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景观的高度和时间节律方面,金刹与灵台比高,金铎与钟鼓竞鸣,改变了中国城市原有的景观特征。这一现象在北魏首都洛阳表现得尤为突出。灵太后胡充华将佛教建筑景观,尤其是将佛塔高度的象征意义完全政治化−佛塔的高度即是权力的高度,因此,洛阳城内最高的永宁寺塔,作为转轮圣王的象征,其供养者非灵太后莫属。其次,无论城里城外,佛塔的高低,都按供养人的政治权力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其三,拥有最高权力的灵太后,其供养所立的佛塔,占据洛阳最具象征性的城内、城南和城东空间。儒家特别看重的洛阳中轴线,更是灵太后精心规划设计的空间,塔刹林立,圣像庄严,完全是一派佛国气象。北魏将首都从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原本的目的是想由塞外入驻中原,完成汉化,成为中原正统,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他们选择了中央集权制,在信仰层面却选择了佛教。究其原因,北魏放弃祭天传统后,统治阶层佞佛,尤其是掌握皇权的后妃佞佛,是汉化道路发生突变的政治推手。北魏从塞外南下中原汉化过程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北魏的亡国而消失,相反却成为隋唐帝国的共同特色。可见,北魏在政教关系方面,也担当了开启北朝,孕育隋唐的角色。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2)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