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陈赟

引用本文: 陈赟.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J]. 学术月刊, 2022, 54(1): 34-45. shu
Citation:  Yun CHEN. Anxiety about the Meaning of History: The Response and Pathology of “Universal Histor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 34-45. shu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作者简介: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 中图分类号: B0

Anxiety about the Meaning of History: The Response and Pathology of “Universal History”

  • Available Online: 2022-01-15

    CLC number: B0

  • 摘要: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1. [1]

      杨国强张洪彬 . 追寻历史变迁中的因果与意义—— 杨国强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8, 50(02): 179-184.

    2. [2]

      杨国荣 . 历史与本体. 学术月刊, 2022, 54(3): 38-47.

    3. [3]

      李扬 . 语言·文学·历史. 学术月刊, 2020, 52(2): 173-175.

    4. [4]

      姚大力 . 契丹早期历史再讨论.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91-201.

    5. [5]

      菅志翔,马戎 .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学术月刊, 2023, 55(8): 123-144.

    6. [6]

      李怡 . 在历史中发现“文学性”. 学术月刊, 2023, 55(5): 157-161.

    7. [7]

      周建波 . 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学术月刊, 2020, 52(3): 58-62.

    8. [8]

      顾少华 . 清末“历史哲学”概念的创制. 学术月刊, 2017, 49(07): 157-164.

    9. [9]

      肖瑛 . 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5-16.

    10. [10]

      . 经济思想、道路自信与历史演化(笔 谈). 学术月刊, 2020, 52(3): 45-49.

    11. [11]

      成庆 . 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64-179.

    12. [12]

      冯建勇 . 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态与知识话语.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12.

    13. [13]

      景海峰 .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14. [14]

      邬国义 . “丝绸之路”名称概念传播的历史考察. 学术月刊, 2019, 51(5): 145-167, 184.

    15. [15]

      张康之 . 论解放的困境与历史选择再出发. 学术月刊, 2019, 51(9): 70-81.

    16. [16]

      王德峰张敏琪 .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17. [17]

      代迅 .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18. [18]

      韦兰海王懿冰 . 精细遗传谱系与微观历史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89-199.

    19. [19]

      南帆 .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36-145.

    20. [20]

      高源 . 柏拉图情感哲学的历史生成与理论转型.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6-2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7
  • 文章访问数:  1182
  • HTML全文浏览量:  19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1-15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作者简介:陈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