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孙江

引用本文: 孙江.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J]. 学术月刊, 2018, 50(10): 150-158. shu
Citation:  Jiang SUN. China’s Turn of Conceptual History Research[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0): 150-158. shu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作者简介: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46);
  • 中图分类号: K09

China’s Turn of Conceptual History Research

  • Available Online: 2018-10-01

    CLC number: K09

  • 摘要: 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要推动符合中国历史特征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国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在回顾了德国概念史的特征及其变化后,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国概念史的四化标准:标准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这个原则,南京大学正在推动围绕100个关键概念的中国概念史研究,以期通过这些既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标志,又是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要素的关键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国“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征。
    1. [1]

      宋雪 . 中国近代“维新”概念的建构. 学术月刊, 2020, 52(3): 121-131.

    2. [2]

      张帆 .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09-122.

    3. [3]

      张仲民 . 中国近代史研究. 学术月刊, 2024, 56(1): 210-216.

    4. [4]

      励轩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学术月刊, 2022, 54(2): 205-215.

    5. [5]

      韩琛 .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6. [6]

      颜青山 .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7. [7]

      陈伟 . 托克维尔的自由概念. 学术月刊, 2016, 48(04): 84-90.

    8. [8]

      贾钦涵 . 西方接吻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受容与变迁. 学术月刊, 2019, 51(6): 152-178.

    9. [9]

      王皓 . 徐家汇观象台与近代中国气象学. 学术月刊, 2017, 49(09): 171-184.

    10. [10]

      马陵合 . 从救国至治国:国家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铁路功能演化. 学术月刊, 2018, 50(6): 166-177.

    11. [11]

      郭亮 . 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5): 96-105.

    12. [12]

      张军李涛 . 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来自近代中国的证据. 学术月刊, 2022, 54(5): 46-59.

    13. [13]

      章永乐 .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学术月刊, 2023, 55(3): 108-125.

    14. [14]

      付建舟 . 进化论传播脉络与近代中国的“食人”言说. 学术月刊, 2019, 51(3): 131-139.

    15. [15]

      邓绍根杨雅芸尚旭旭 . 媒介、交往与近代化中国—— 第四届传播视野下的中国研究论坛综述.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77-178.

    16. [16]

      陆胤 . 从书院治经到学堂读经——孙雄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63-178.

    17. [17]

      范广欣 . 《社会契约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首个汉译本的重刊和引用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80-188.

    18. [18]

      张仲民 . 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 —— 以刘师培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43-157.

    19. [19]

      陈波 . 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57-173.

    20. [20]

      王中江 .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学术月刊, 2018, 50(9): 15-3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0
  • 文章访问数:  3480
  • HTML全文浏览量:  59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8-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作者简介: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 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要推动符合中国历史特征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国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在回顾了德国概念史的特征及其变化后,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国概念史的四化标准:标准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这个原则,南京大学正在推动围绕100个关键概念的中国概念史研究,以期通过这些既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标志,又是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要素的关键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国“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征。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