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杨乃乔

引用本文: 杨乃乔.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J].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shu
Citation:  Naiqiao YANG. The Multi-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from “Vernehmen” to “觉知”: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Meaning of Metaphysics by Martin Heidegger’s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3): 162-176. shu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作者简介: 杨乃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福建福州 350007);
  • 中图分类号: I0

The Multi-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from “Vernehmen” to “觉知”: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Meaning of Metaphysics by Martin Heidegger’s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 Available Online: 2023-03-20

    CLC number: I0

  • 摘要: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ἶ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及其审美意义。
    1. [1]

      王庆节 .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 学术月刊, 2019, 51(8): 5-12.

    2. [2]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3. [3]

      黄瑞成张鑫玛赫更里 .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与海德格尔. 学术月刊, 2022, 54(6): 85-97.

    4. [4]

      卓承芳胡大平 . 存在与速度. 学术月刊, 2019, 51(10): 22-30.

    5. [5]

      何卫平 . 解释学循环与美诺悖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5-23, 39.

    6. [6]

      高新民郭佳佳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26.

    7. [7]

      王晓升 . 阿多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内在批判. 学术月刊, 2017, 49(07): 25-34.

    8. [8]

      李圣传 . 美的本质问题在欧洲的起源、发展与启示.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69-180.

    9. [9]

      杨栋 . 论海德格尔的转向问题. 学术月刊, 2017, 49(09): 51-57.

    10. [10]

      倪梁康 . 胡塞尔与帕托契卡的生活世界. 学术月刊, 2020, 52(2): 5-19.

    11. [11]

      马琳 .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关于非性概念的交涉. 学术月刊, 2017, 49(10): 35-45.

    12. [12]

      赖大仁 .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

    13. [13]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14. [14]

      郁振华 . 超克沉思传统:基础存在论方案之考察. 学术月刊, 2018, 50(11): 5-17, 44.

    15. [15]

      郁振华 .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 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30.

    16. [16]

      侯旭东周奇 . 知常以观变.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79-184.

    17. [17]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18. [18]

      牛文君 . 当代方法论诠释学对“Auslegung”概念的廓清与重塑.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5-23, 33.

    19. [19]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上) ——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10-124.

    20. [20]

      杨乃乔 . 口传注经与诠释历史的真值性(下)—— 兼论公羊学的诠释学传统和体例及其他.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09-122.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8
  • HTML全文浏览量:  0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作者简介:杨乃乔,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福建福州 350007)

摘要: 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形而上学传统作为对世界本源的意义统摄,为现象界及其道德秩序的构成设定了先验的终极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拒斥的标靶,是对源发于巴门尼德“εἶναι”(Sein/存在)的先验意义给予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于《同一与差异》中的多篇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他的存在论诠释学思想,以深化地讨论“Sein”与“Dasein”(此在)照面意义所界分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海德格尔在翻译巴门尼德那句著名的古希腊文箴言时,把其中的“νοεῖν”德译为“Vernehmen”,并以“Denken”−“思想(思)”作为同位语给予意义的限定性解释,以充分求证了“νοεῖν”“Vernehmen”“Denken”这三个概念在意义上的同一性。国内学者又把“Vernehmen”汉译为“觉知”,而“觉知”则是一个来自佛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翻译的汉语译入语概念。事实上,“Vernehmen”与“觉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荷载词,后者对前者的翻译是译者在自觉的误译中呈现出意义改写的创造性。需要提醒文学阐释学研究者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所照面的对象,是本体界与现象界之间具有同一性或差异性的意义,而不是文本,尤其不是文学文本及其审美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