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章永乐

引用本文: 章永乐.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J]. 学术月刊, 2023, 55(3): 108-125. shu
Citation:  Yongle ZHANG. The Burden of “Concert of Great Powers” and the Remaking of Modern China[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3): 108-125. shu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作者简介: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100871);
  • 中图分类号: D99

The Burden of “Concert of Great Powers” and the Remaking of Modern China

  • Available Online: 2023-03-20

    CLC number: D99

  • 摘要: 面对后冷战时期单极国际秩序的衰变,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主张参考19世纪的“欧洲协调”机制,重建全球性的“大国协调”机制。然而,作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作为殖民帝国“大国协调”客体的历史经历,尚未获得充分总结。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在中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之间形成了临时的利益连带关系,进而发展出了驻京公使团会议、“条约网络”与银行团等协调机制。在一战前夕,即便欧洲内部冲突加剧,六大列强在中国仍然通过“大国协调”塑造了辛亥革命的结果,直到一战的爆发带来战前协调机制的衰落。日本利用了一战的时势,在华权势迅速增长。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局部重建了协调机制,然而其内部具有极大的结构性矛盾,英法美等列强未能及时阻止日本侵华步调。然而,殖民帝国之间“大国协调”的破裂,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殖民秩序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旧邦新造”准备了基础条件。以近代中国“大国协调”经历为参照,如何避免历史上旧式“大国协调”阴暗面的重演,将是中国推进当代“大国协调”机制之时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1. [1]

      章永乐 . “大国协调”与“大妥协”:条约网络、银行团与辛亥革命的路径. 学术月刊, 2018, 50(10): 91-109.

    2. [2]

      刘伟 . 中国式现代化与低碳绿色发展. 学术月刊, 2023, 55(1): 39-47.

    3. [3]

      任保平 .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逻辑. 学术月刊, 2023, 55(1): 48-55.

    4. [4]

      王春光 . 乡村非就业收入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未来可能图景.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28-140.

    5. [5]

      王宁 . 现代化、文明认同与中国消费文明的演化.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17-127.

    6. [6]

      田国强 . 三大变化与重振中国经济应对之策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23, 55(5): 36-44.

    7. [7]

      牛子牛 . 跨国垄断资本与主权国家的当代矛盾. 学术月刊, 2021, 53(7): 36-44.

    8. [8]

      王丹利陆铭 .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20, 52(7): 48-56.

    9. [9]

      王鸿铭 . “工作组”模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学术月刊, 2021, 53(3): 85-98.

    10. [10]

      陈明 .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引论. 学术月刊, 2021, 53(9): 72-84.

    11. [11]

      陈毅 . 中国新内生性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及困境突围. 学术月刊, 2022, 54(10): 79-91.

    12. [12]

      袁志刚袁婷 . 中国式金融扩张的渠道与风险积累的实质. 学术月刊, 2017, 49(11): 34-48.

    13. [13]

      徐勇 . 国家根本性议程与中国式治理民主. 学术月刊, 2022, 54(3): 101-109.

    14. [14]

      殷德生 . 中国式经济赶超与结构转型:规律及原创性理论. 学术月刊, 2021, 53(12): 45-59, 73.

    15. [15]

      高亚滨 . 绿洲社会的知识话语变迁与“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17, 49(02): 25-33.

    16. [16]

      赵燕菁 . 范式转变:从均衡到竞争. 学术月刊, 2016, 48(09): 59-72.

    17. [17]

      张卫国王双 . 大国崛起:东亚模式与中国道路. 学术月刊, 2019, 51(10): 67-81.

    18. [18]

      田国强 .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调与改革应对. 学术月刊, 2019, 51(5): 32-38.

    19. [19]

      朱成燕储建国 . 央地关系的协调性与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迁. 学术月刊, 2019, 51(4): 73-83.

    20. [20]

      吴晓林 . 城市基层治理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进程. 学术月刊, 2023, 55(9): 77-8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282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3-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大国协调”的重负与近代中国的“旧邦新造”

    作者简介: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 面对后冷战时期单极国际秩序的衰变,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主张参考19世纪的“欧洲协调”机制,重建全球性的“大国协调”机制。然而,作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国作为殖民帝国“大国协调”客体的历史经历,尚未获得充分总结。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在中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之间形成了临时的利益连带关系,进而发展出了驻京公使团会议、“条约网络”与银行团等协调机制。在一战前夕,即便欧洲内部冲突加剧,六大列强在中国仍然通过“大国协调”塑造了辛亥革命的结果,直到一战的爆发带来战前协调机制的衰落。日本利用了一战的时势,在华权势迅速增长。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局部重建了协调机制,然而其内部具有极大的结构性矛盾,英法美等列强未能及时阻止日本侵华步调。然而,殖民帝国之间“大国协调”的破裂,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殖民秩序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旧邦新造”准备了基础条件。以近代中国“大国协调”经历为参照,如何避免历史上旧式“大国协调”阴暗面的重演,将是中国推进当代“大国协调”机制之时需要深入思考的主题。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